朱清时:峨眉山的茅蓬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峨眉山的茅蓬

 

朱清时

(2020.9.1)

 

1.传钵的冰雪庵

 

今天说起峨眉山,大家都会想起金碧辉煌的金顶(海拔3079米),其实它附近还有千佛顶(海拔3045米),万佛顶才是峨眉最高处(海拔3099米)。在金顶由于过度商业化而被诟病之时,有谁知道千佛顶、万佛顶才是修行圣地呢?那里曾是历代大成就者辈出的地方。

 

何志愚著文“佛教在峨眉山”(收入峨眉文史第六辑“峨眉山佛教专辑”)介绍,峨眉山僧众的修行传统有三类:

 

“第一类是:戒德精严,梵行无缺,行解相应不愧为宗门巨匠。以住持正法,绍隆三宝,普利人天,接引后来为己任。故大建道场阐扬圣教。晋末的慧持,唐代的慧通,宋代的茂真和士性,明朝的无穷,清初的贯之与可闻大师等。现存的万年寺、洪椿坪、中峰寺、伏虎寺等寺庙就是他们弘扬佛法的遗迹;

 

第二类是:操行不愧前人,道德足以传后。但重在清修,树建微薄,求自身栖息得所,无力营建。殁后有法同者为之扩大,如赤松、无瑕、荣崇(圣钦)等。现存庙宇均属这个范畴;

 

第三类是:但求自已清净、修持得所,结茅而居、略避风雨。殁后则付予白云荒草,作了狐兔的深宫,蛇虫之盘穴。如明末崇祯三年(1630),绣头、楚山、德心大师等,在洪椿坪,法众千余人,除朔(月之初一),望(月之十五)之期,肃集一堂听、诵外,平时则散居山后自己结葺的临时茅庵中。”

 

其实第三类才是峨眉山最重要的修行传统,历史上这种情况比较多,现在完全没有了。

 

南怀瑾老师的《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在讲适合修行之地的问题时说:“我年轻时,在峨眉山上住,有个和尚朋友告诉我,他在峨眉山的最高峰冰雪岩专修的一段轶事。山上一年到头都是冰雪,这个地方很好,四面有水,山高水深,流水很大,是由雪山上融化下来的水。山上有如一个小岛一样,传钵老和尚在此盖一个茅棚。传钵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齐名,都是禅宗的泰斗。” 

 

这里说的“冰雪岩”应为“冰雪庵”。传钵住的冰雪庵的大致位置在万佛顶。刘君泽著《峨眉伽蓝记》“万佛顶”条中说:“明月庵西下七里有冰雪庵,传钵上人坐茅处也。”

 

从清光绪年间出的谭钟岳绘《峨山图说》【1】(版藏四川省城两湖公所)的图四十(本文的图1),见明月庵在万佛顶附近(图的最右上方)。明月庵主空月法師也是佛門龍象。明月庵西下七里的冰雪庵,当在此图的背面。

 

 

图1.峨眉金顶示意图。翻拍自《峨山图说》【1】,顾复初书,谭钟岳绘

 

南怀瑾老师当年在峨眉山就听说,传钵和尚声名远播,供养者络绎不绝,被其他僧人妒嫉。为避是非,躲避供养者,传钵曾换地重建茅蓬修行。因此他修的“冰雪庵”,可能不止一处。然而冰雪庵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下来了。

 

1922年,传钵和尚师剃度果瑶出家。1925年春,果瑶与能海等人在新都县宝光寺依贯一老和尚受具足戒。圆戒後仍回金顶,在冰雪庵茅篷独住潜修密乘。由于修行茅棚都是用树枝、树皮和木板搭建的,不能长久,所以大家说的这些“冰雪庵”,可能并非传钵自己建的。

 

 

图2 从万佛顶上看千佛顶(中间)和金顶。
图2 从万佛顶上看千佛顶(中间)和金顶。

 

刘君泽著《峨眉伽蓝记》“万佛顶”条写道:万佛顶“为峨眉绝高处,故天气晴明,四山清爽。西望龙池,南眺锋刃,绥山如蓬,九顶如烟,嘉州如浮,峨眉如舍,尽在脚底,历历可见。然游人登此难。遇晴明而仰观星汉,俯察山河,足以开拓胸臆,启人神思者,不易得也。”这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峨眉绝高处的万佛顶是个开拓胸臆、启人神思却人迹难至的修行宝地。因此这里有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的修行茅蓬。冰雪庵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在一篇博文“终日焚香,独味深旨”中曾说到,栖息于崖洞之中,居住茅蓬类似于上古之人的采摘生活。过这种生活之人的主客观的分离与对立不严重,更容易见到佛学所说的自性。

 

 

2. 冰雪庵与霞光法师

 

徐杉著的《消失的文明》书中记载,南京金陵大学教师孙明经1938年在万佛顶拍摄了一个快要倒塌的茅蓬(图3)。金顶的僧人说这个茅棚就是冰雪庵。它是否是传钵住的“冰雪庵”,已不可考。然而,这个茅蓬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图3. 1938年孙明经在万佛顶拍摄的冰雪庵茅棚
图3. 1938年孙明经在万佛顶拍摄的冰雪庵茅棚

 

下面摘录《消失的文明》一书中对宽清法师的采访。宽清法师在1925年十一岁那年就在峨眉金顶的卧云庵出家,师从果琳。“不久,果琳和尚就吩咐他每隔一段时间去一趟万佛顶,为一位在那里结茅棚修行的和尚送一点米和盐。那时,万佛顶还是一片古木森森,藤蔓缠绕,野兽出没的荒僻之地。宽清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那位和尚长什么模样,因为他总是静静地待在用石头、树枝搭建的低矮茅棚中。宽清每次把东西送到后招呼一声,茅棚里的和尚也不多言,回一声“谢!”便悄无声息。只有一次,宽清见他站在离茅棚不远的水凼边眺望远方,虽然看上去年纪很大,脸上布满皱纹,但腰板挺直,目光深邃,神情举止颇有军人威仪。

 

一天,宽清又背米过去,但连喊了好几声茅棚里都没有回应。宽清忍不住透过柴门缝隙往里看,才发现那位老和尚盘腿而坐,微低着头,已经往生了。宽清慌忙跑回卧云庵禀告果琳师父。果琳师父一听二话没说,疾步去见他的师父昌如老和尚。昌如老和尚似乎早有所料,面色平静地带他们去万佛顶。在清点那位圆寂老和尚的遗物时,宽清看到一块银质免死牌和一张写有“右府将军”字样的委任书。

 

昌如老和尚沉默半晌开口道:“阿弥陀佛,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们实情了,这位往生的老和尚法名霞光,今年九十四岁,俗姓李,过去是位战功卓著将军,因舍命保卫皇帝而授免死牌。同治年间奉命率军到贵州黄平等地镇压苗民起事,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顿悟生命无常,看淡功名利禄,于是抛家弃子,到峨眉山出家为僧。”

 

宽清这才知道了这个老和尚的真实身份,并与师父和师爷一道在山上安葬了霞光法师。以后,随着昌如老和尚和果琳和尚的相继圆寂,知道此事的人也仅剩下宽清。宽清遵照师父的叮咛守口如瓶,直到圆寂前才说出。”

 

《孙明经手记》(孙建秋、孙建和编著)中,记有1938年峨山佛教会会长普超法师的话:峨山“原以军政为职业者约十之四五”。霞光和尚就是一个代表。

 

不久后,金顶开始大建设。上千年埋在土里的东西都被翻了出来,其中有许多用铜、铁、木等材料雕刻的人物,它们神态各异、服饰不同、大小不等,有的精工细作,有的粗糙不堪,不过每个雕像上面都刻有人名。那是过去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来峨眉山,于是托亲人朋友带上自己的替身前去,以表达内心祁福消灾的愿望。让徐杉大吃一惊的是,一个民工挖出了一块银质免死牌,上面刻有铭文!她立刻让朋友赴快去找那位民工。因为很可能这就是霞光法师留下的那块免死牌。可是这位民工连工钱都不要了,跑了。

 

看到这里,我的心紧缩了。天啊!埋在金顶土里的这些雕刻的人物,是普贤菩萨的“兵马俑”呀!那块刻有铭文的银质免死牌,承载着多么重要的历史、文化、军事和佛教的信息啊!普贤信仰的千年遗存不应该消失!霞光法师和他代表的隐修传统不应该消失! 四川的乡亲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些在最近10-20年才散失的文化遗存找回来,传下去,“子孙永宝”。

 

 

3 千佛顶的通天禅师

 

在峨眉山佛教史上,无穷大师是位功绩卓著的大德高僧。他的恩师通天大师是峨眉山修持的宗师。

 

通天大师名明彻,号通天,十四岁在五台山九龙冈出家,礼翠峰和尚为师。后来,师遍历诸山,云游参学,达十余年。往神仙山参铁山和尚,得授以衣法。通天大师遂成临济宗门人,南岳下二十九世。铁山和尚嘱曰:“此正法眼藏,自临济至我,历二十五代,授受相资,如灯续焰,子今得之,宜韬光匿迹,保养圣昭,直得天龙推挽,方可出也”。翌日他辞和尚,入终南山三年,往南岳,上云南鸡足山,数十年间苦行不懈,历尽艰辛。

 

据蒋超《峨眉山志》卷五“通天大师塔铭”:“隆慶戊辰(1568年),從滇南出蜀,禮普賢大士,默祝曰:「若與此山有緣,晝示攝光,夜現聖燈。」是日,二事皆果。師遂歷閱巖巒,至千佛頂前,卜隙地栖焉。弔影孤單,宴坐終日,老熊作伴,煙霧為鄰。

 

在千佛顶结茅庐居五年后,万历癸酉(1573)年,通天大师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无穷大师就在此时来此出家,拜通天大师为师。此后通天大师德望日高,道闻朝廷。丁亥(1587)年,赐紫衣袈裟,及《龙藏》一部,并派太监送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即圆觉庵。师筑坛说戒,自制戒衣五百副,不辞苦,侍者说:“师过劳矣”。师曰:“世尊尚不舍穿针之福,我何人斯,安敢言劳矣”。辛丑(1601)年十一月初二日,微疾,集法众曰:“我有十事律己,终身无改,当此末法,汝等依行二三,即吾徒也”。说偈云:“七十六年幻化身,东西南北苦劳生,今朝惹得虚空笑,大地原来不是尘”。掷笔而逝。

 

通天大师塔铭”最后说:“弟子以龛贮之。闻于内,特遣中贵云骨公,斋金五百两,修建骨塔。三年后,启龛视之,师容如常。外加以漆,不掩龛。塔于圆觉庵左,匾曰证涅槃门。”

 

清光绪年间(约1885年),谭钟岳奉令绘制的《峨山图说》的图三十八中说:“由太子坪南一千五十三步至天门寺,复二百一十六步为沉香塔右护国草庵(即圆觉庵),复一百五十三步为通天祖师殿,复二百五十步为永庆寺古盘龙寺。”这说明通天祖师的肉身塔在那时已是“祖师殿”。

 

 

图4 《峨山图志》中通天大师的“祖师殿”。

 

据峨眉山博物馆前馆长陈黎清的文章“峨眉山佛教的葬俗”(收入峨眉文史第六辑“峨眉山佛教专辑”),峨眉山从唐朝末年以后有数具肉身,如黑水寺祖师堂的慧通和尚、普贤寺的宝昙和尚和祖师殿的通天禅师等。通天禅师肉身是金装肉身,即肉身贴有金箔。

 

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以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的身份重返中国,其目的是全面考察中国的建筑艺术。在长达四年的对于中国各地建筑首次的全面考察中,柏石曼跋山涉水穿越了十二个行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极其珍贵的老照片。回国之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得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其中1923年出版的德文版《中国建筑和景观》,共有近三百幅照片。这些照片中,有一张是四川省峨眉山金顶寺内高僧肉身像(图3):

 

图6 恩斯特·柏石曼1909年摄峨眉山金顶肉身像。
图6 恩斯特·柏石曼1909年摄峨眉山金顶肉身像。

 

这是一个金装(即贴了金泊)的肉身。峨眉山历来只有一个金装肉身,据陈黎清文,这是祖师殿的通天禅师肉身;对于外国人来说,祖师殿就是金顶的寺院;1909年距谭钟岳绘制《峨山图说》的时候(约1885年)很近如果当祖师殿的通天禅师肉身还在恩斯特·柏石曼拍摄的这张照片就应该是通天禅师的金装肉身像。这三点构成一个有力的证据链。

 

几年前,我与友人刘正成、李伯清从金顶步行下山寻找,祖师殿遗迹已渺不可寻,空余叹息!一次我问在金顶当家的镇觉法师,他还记得在天门石附近有个和尚肉身。陈黎清老馆长应知道这个肉身何时还在。

 

这张照片是通天禅师的金装肉身像吗?这个问题还需要峨眉山的朋友们找专家来确定。我想起广东韶关南华寺大殿里的六祖肉身,是当年的习省长下死命令才保护下来的,现在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这张照片中的金装肉身,如此栩栩如生,如此精致生动,如果确是通天禅师的,一定是峨眉山乃至全国的瑰宝。

 

4.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通天禅师是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九世,他传的法是什么呢?

 

無窮禅師是通天禅师的法徒。明代王在公写的《無窮大師塔銘》道,無窮師為重慶銅梁縣田氏子,諱真法,無窮其號也。於萬曆癸酉(1573年),徑至大峨山,禮通天和尚,祝髮受具。“一日,長跪於和尚前,請開示。和尚曰:「若問修行事,也奇特,也平常。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師點頭禮謝,即向齋廚作務。運柴執爨,不憚勞苦。眾食畢乃食,僅糠粃而已。一日,損一盌,遂不辭而下山。至嘉州沿門募化,得盌三千而還。”“復往九老洞,住年餘。除持鉢外,趺坐不發一語,心若死灰,形如槁木,恬然不以為意。又詣荊南栖一禪寺,每日持《華嚴》三品,以為常課。師不善書,發心出血,請僧書《華嚴經》一部,以報四恩。書畢,曰:「未也。」又出血復書一部,見者無不囁指。”

 

清代蒋超著的《峨眉山志》中说:“明无穷禅师,蜀铜梁人,通天法嗣。从师苦行,忘身供养。后至京都,感万历慈圣太后,赐金建大佛寺,又于万年寺側,建慈圣庵一所。”

 

明代建慈圣庵后来被毁。上篇说到能海发起为纪念传钵又重建慈圣庵,才成现在的样子。

 

在峨眉山,无穷禅师功绩卓著,然而大家都遗憾他的遭遇悲惨。几乎所有现代出版物都这样讲:“明万历三十年(1602),禅师再次进京时,因蒙受冤屈在京师延寿寺被朝廷问斩,终年六十七岁。昭雪平反后,万历皇帝还其金首,按国师礼遇厚葬于峨眉山。”这种说法能吸引眼球、唤起同情,却不知依据的史料是什么?

 

事实上,最可靠的史料是蒋超著《峨眉山志》卷五中的“无穷大师塔铭”中关于此事的记载:“師於癸卯年,進北都謝恩,住京師之延壽寺,示寂焉。世壽六十七歲,法臘五十一。時朝廷差內使姜公、蘇公,發送靈骨回山,瘞於鉢盂山之麓。”这就是说,无穷大师在1602年再次进京谢恩,当时已六十七岁,在京師之延壽寺示寂了。朝廷还专门派內使姜公、蘇公,送靈骨回山,瘞於鉢盂山之麓,即现在的峨眉山万年寺茶场钵盂山,墓地俗称“无穷塔”,塔碑早毁,现仅存土冢一堆。

 

无穷大师塔铭”最后说:“今法子森然,二剎規繩秋毫無改,皆師忘身為法、制心一處之明效也。”这句话是今天的佛弟子们不应该忘记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