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怀瑾先生讲经说法,那真是花雨满天,洋洋洒洒,普润万物。
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智者,用儒、释、道彻底通达后圆融无碍的智慧,晓畅通俗地将所有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里蕴含着的最深内涵和最本真的大义,清晰明白地讲述出来,让我们在今天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里,既有着心开意解的领悟,也有着醍醐灌顶的释然。
经典,如果都只局限于学术化的研究,或者都只按照论文化的研究路子走的话,永远只是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们自娱自乐的文化道具而已。而经典,既是人文化成泽被群生的心灵阳光,也是群生福泽绵延的荫庇和护佑。这就意味着,经典既是人们精神和行为活动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导人们精神和行为活动不可或缺的轨道和指南。
经典,应该被普罗大众所了解、熟悉、通晓其义,并按其义理所讲来安放自己的灵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这些芸芸苍生们,在面对着充满无限关怀与慈爱的经典的时候,还真不能在短时期内就能知道其中义理,最后只是将之作为书柜的装点而已。而那些学术精英们的研究文章,也成了小范围内互相捧场和交际的道具和礼品,之后大多也将其束之高阁。
我们需要对经典平白如话的解读。因为我们只有在人文化成的经典中被濡染、被影响、被文化,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才具有真正的精神和灵魂,才算是知道文化、知道传统,知道怎样进行承前启后,才算是尽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心。
比如当我们在饱受磨难,乃至看不到任何前途和光明的时候,如果读到孟子这句很经典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么我们内心郁结的情怀,就会得到许多开释,从而挺过许多艰难困苦。此心可安呐!
孟子作为亚圣,一代高人,其思想广博深厚,表现在语言上是恣肆汪洋、串英缀华,而在华美的语言背后,却又裹袭着凝厚庄重的思想,既有泰山般的万钧力量,也有着苍宇般的深远辽阔。
譬如作为《孟子》全部结论,也是《孟子》重要中心思想的“尽心”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像这段话,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或者缺乏应有的人文修养的话,我们真的不懂其“心”哦。南公怀瑾先生,则用他一贯的旁征博引、经史合参、幽默风趣、平白如话的风格来进行讲述:
“……也就是用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尽’就是到底了、到尽头了。依这个观念来解释孟子的话,就是我们把自心的作用,已反省观察到底,然后可以发现人性是什么了。……在儒家的‘尽心知性’学说中,孟子的修养工夫是‘动心忍性’,这就是做人做事的修养。‘尽心知性’也可以说是静定的境界,是整个修行的原则与工夫。例如遭受打击时,在修养中的人,能把受打击的痛苦和烦恼的心理摒除,这只是有一点修养,一点学问而已,还不算数;要把烦恼的心理净化了,不相干了,才算有一点修行工夫。在儒家来说,才算有一点学问修养的境界了。”
南公在这里,对儒、释、道的心性之学,用三句话进行了归纳:儒家——存心养性;佛家——明心见性;道家——修心炼性。
“存的是什么心?存一个仁心、善良之心,一个纯净无瑕,犹如万里青天无片云的天理之心。……孟子这里是说,一个人生下来,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在人生的学问修养上,随时都要存心养性,而对寿命的长或短,应无所喜恶。纵然今日修这个道,做这种修养,明天就会死亡,也照样继续修下去,对生死问题,毫不考虑。”
在南公那里,没有教派门户之限,更没有象牙殿堂的自我陶醉,他只是那么随意地“扭拿”一下,就将历史、文化与人性点染成亦庄亦谐的人生妙理,既鲜活灵动,又直透心魂。并且由于他飞扬的文采和平实的叙述,有着如珠之走盘的智慧表达,这就使我们在读《孟子与尽心篇》之时,不仅仅读懂经典的原意,更能接受人文化成的谆谆嘱咐,不知不觉在如沐春风的关怀里体会那妙不可言的高超化境。美哉!壮哉!只有亲手翻开南公怀瑾先生所讲的著述,只有亲自读他老人家的文字,才会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也会情不自禁地拍桌大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