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论语别裁》读后感
作者:妙行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几年前的文字,虽时过境迁,亦未加修改,以此纪念南老师百年诞辰。

 

读南老师的书,

是一种享受,

拿起来就放不下,

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身心愉悦,

痛快淋漓。

 

读南老师的书,

有一种震撼,

时而心向往之,

时而无地自容,

让人警醒,

令人发奋。

 

最近再读别裁。

读后却无从下笔,

一则南老师的书,

洋洋洒洒数十万言,

旁征博引,

令人感慨万千;

二是自己学识浅薄,

见地全无,

一落笔即成窠臼。

只好姑妄言之,

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对比孔子和南老师,

他们有共同的命运。

用南老师的话来说,

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他们所处的时代,也何其相似:

 

孔子年代,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

集上古文化精神之大成。

言传身教,

皆是诠释“止于至善”的大义。

 

南师时代,

百年乱世,文化凋零。

老师一生,书剑飘零,

续中华传统文化之慧命。

居止行藏,

无非实践“觉行圆满”之宏愿。

 

千百年来,世人读《论语》,或高推圣境,或曲解圣意。其实至人只是常。所谓古时有圣人,今时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论语别裁》是南老师从自心自性的天真流露,剥除了宋儒之妄解,以佛道合解、经史合参、以经解经的独特风格,殊指而同月,鉴古而知来,温故而知新,让论语原文思想发出本有之光芒。正合“有朋自远方来”的道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为我们描绘了真实、平凡而伟大的孔子。若孔子与南老师有缘相见,

彼此定当会心一笑!

 

古今中外的圣贤,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在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教育永远走在最前面。

 

书中几个关于教育的描述特别发人深省:

 

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和老师的教育精神,

没有亲疏恩怨,不论尊卑贵贱,

不管地北天南,不分智愚高下,

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使之心向道。

 

随机设教。

整部论语就是一堂师生对话,同一问题对不同人的回答有同、有不同,有针对性,对症下药,使其突破当前的局限,打破现有境界。老师比对禅宗祖师的机锋转语,让孔子的教育显得更加形象和生动。

 

圣之时者。

孔子和老师都是博学多闻、与时俱进的人,非常善于利用音乐、艺术和科学等最新成就,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而且诲人不倦,生命不息,教化不止。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我想,这是孔子和老师“既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令人肃然起敬,又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言语之间时刻都在鞭策每一个人”的师道形象。

 

论语记载的孔子,时常感叹凤凰麒麟之盛世;

别裁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老师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期盼。

 

而三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代兴衰,都与教育问题有关。因此,孔子和老师,都是从教化实现文化精神的复兴来力挽狂澜。

 

结合老师晚年的行为来看,将重心放在太湖大学堂,更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

 

尤其现在的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非常严重,自己以及下一代如何挑起文化传统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反思和力行的事。

 

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弊端,我本人有切肤之痛,进入大学成绩优异,但是教育缺位,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我们这一代人在学校都是虚度光阴。

 

读老师的书,

才知道要补传统文化的课,

才开始慢慢修正做人的根基。

 

现在我们的下一代也要上学了,再不能步我们的后尘,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的学历和成绩,而是要打好做人的基础,养成好的习惯,塑造高尚人格。

 

所幸南师开风气之先,

通过生活教育,让孩子们知洒扫、应对、进退,培养独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及必要的礼节;

 

通过武术和体质训练,铸就健康的体魄;

 

通过学习音乐绘画,升华人生的修养;

 

通过修习静定,保持孩子们空灵的心境,乃至扩大心量;

 

通过知识教育,让孩子们博学多闻,将经典铭记在心中,照耀未来的人生道路。

 

所有这一切,都是让我们欢喜赞叹的。南老师在别裁中说,立身出处,完成一个人格不容易。

 

只有通过教育,才有可能具备

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

坚定的意志,果敢的决断,

深远的眼光,正确的见解。

 

在人生的道路上,

在历史的道路上,

才能真正知道国家民族社会的重要,

真正担当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

 

在此,真诚希望南师的教育

影响中国现代教育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果能如此,

则是天下有识之士

不胜馨香祷祝者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