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丑石:从告朔饩羊看为政者敬畏之心
作者:湖南丑石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小时候读《论语》,只是摇头晃脑,囫囵吞枣。直到1994年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论语别裁》,才算了解皮毛,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绝非虚言。

《论语·八佾》里面说,“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农历的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初一,在古代,每到这一天,执政者都要用极为隆重的仪式,要亲自来到祖庙,向天地神灵,禀告他们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也一五一十的告知,不敢有丝毫的隐瞒,因为人在做,天在看,类似宗教的那种虔诚。

因此告朔仪式非常的郑重。

还因为在古代,很多执政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都会附会一些传说,或是代表神灵,或是来源于天意。比如周武王,姬昌第二子,其母姬夫人怀胎三,出世时天生异象,具九五至尊命格及天灵之气,引来纣王追杀,亲人及家臣陆续为其牺牲,终成就一番伟业。再如刘邦,从一个布衣,最终逐鹿中原,问鼎江山,有什么惊人的身世?在秦末,民间有赤子下凡的传说:刘邦本是赤帝之子,他顺应天命,斩白蛇,经百战,平天下。

 

在周代,想必当时没有如今的假日办,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天子说了算。历书告知次年每月初一是哪一天,这一礼节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历书,藏于祖庙,每逢每月初一便会杀一只活羊祭于庙(告朔),然后回到朝廷听政(听朔)。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世风日下,许多诸候国已经不用周王朝颁布的历法,鲁国早在鲁文公时国君就不再亲自参加“告朔”,只是派个代表。到后来,连祭祀也不过是杀一只活羊应付一下。其仪式还不如现在广东地区那些老板祭祀关公隆重。

子贡认为既然国君丧失了起码的告朔精神,干脆也不用做样子了,把告朔的仪式也去掉,如此还能省下一只羊,节约行政开支,年底公开三公经费的时候,也好看些。

于是就有了上面八佾的对话。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成子贡的做法的,尽管鲁君丧失祭庙精神,但是祭庙精神的载体还是要延续下来。我们虽然花了钱,但能让参与者在这样的礼仪中,受到精神的洗礼,使得以传承,这才是孔子所看重的内在的东西。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二选一里,孔子更看重精神的传承。这也是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政者,要知敬畏,不能为所欲为。敬畏者,既敬重又害怕者。当今社会上,不知敬畏者太多了。《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史记·鲁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古之为政者告朔,是面对天地神灵,而不是面对人民代表,尚且能虔诚如斯。若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没有了敬畏,有的只是贪欲和胆大妄为,最后走向毁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看之前的中央台报道,四川某地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待客、婚嫁、丧葬、祭祀,杀猪宰牛,杀羊宰鸡是体面的表现,为名不为利成了彝人特质。以前因为受经济条件限制,杀牛还没那么盛行,可近年待客杀猪宰牛规模越来越大,除了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外,还有攀比之风盛行的因素。在彝区的腹心地带尤为盛行。杀牛待客根本与客人多少无关,而是接待方认为客人最尊贵才杀牛,其次才杀猪、杀鸡,有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也可能杀牛。

这个虽然有告朔精神的传承,但也太泛滥成灾了吧。
 

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意识到返璞归真的道理,所有的问题,落到一点,就是打掉长期的官本位主义,知敬畏,尽人事。老百姓自然会满意。
    

古往今来,民心所向,乃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政者,上不愧天,下不愧民,这样才是民之福祉,国之福祉。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