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文义:深切怀念南怀瑾先生
作者:强文义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是强文义先生,在2018年3月18日恒南书院“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审定增补稿)。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强文义先生:1937年生,无锡人,哈工大自动控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委副主任、工业过程控制研究所所长、双足步行机器人研究室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理事,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深切怀念南怀瑾先生

强文义

                             

我们十分尊敬的南怀瑾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多了,再过几日将迎来他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读南书,忆往昔,十分怀念这位时代的伟人,感恩他给国人留下无量的润世杰作,感恩他用宽广的胸怀鼓舞我们去实现宏伟的强国理想。作为哈工大人,特别感谢他为我校的发展给以的无私支持和帮助。

 

我和南怀瑾先生相识于1991年冬。那年10月由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副主任聂力和台湾润泰集团董事长尹衍樑先生在北京组建了光华科技基金会。由尹先生出资,主要奖励为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理事会由南怀瑾先生任理事长,聂力,贾亦斌,尹衍樑等任副理事长,高等学校参加理事会的有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东南大学校长韦钰,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陈启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强文义。理事会组织很严谨,下设评奖委员会。每年评选一次国防科研战线的优秀项目和先进人物。1991年度首届评选,哈工大有32人获奖,占奖励总数近一半。而且刘永坦教授领导研制的“地波超视距雷达”项目获特等奖,另有3人获一等奖。在10月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和奖励大会上,我代表获奖数量最多的单位在大会发言,感谢基金会对国防科技工作者和我校科技人员的厚爱,并请尹先生代向南理事长致敬。

 

在90年代初,在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南先生创导的光华科技基金会,把奖励目标首先集中在为国防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是具有深远意义和远见卓识的。国家要富强首先要国防强。光华科技基金会的设立极大的激发了国防科技战线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连续多年奖励的一大批先进个人,后来很多都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这次理事会上我认识了副理事长贾亦斌先生,他是南先生的好友,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他为人特别谦和热情。

 

1991年12月第二届国际制造技术会议在香港召开,我校参加会议人数较多,由我率团参会。我们通过校友朱育诚借住在新华社香港分社跑马地的宿舍。由于贾亦斌先生事先知道我要赴港开会,因此在我未到香港前,贾老就先电告了南先生,并告诉南先生我到港后会去拜访他。因此在我们抵港后刚住下,还未参加会议时,南先生已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打听到我们住处。并相约我去他住处相见。16日晚,我和蔡鹤皋,王仲仁于晚6时赶赴港岛坚尼地道34号4楼他的住处。南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给我们的第一感觉“非一般常人”,面目清秀慈祥,十分和蔼可亲,因而肃然起敬。那晚我们在他的“人民公社”共进晚餐,谈了很多,真是一见如故,恨相见太晚。

 

席间我们谈了对国内外形势和许多问题的看法。南先生说你们学校培养了许多国内著名人士,你们这次光华科技奖一次评上那么多人,你们的学校是很不简单的学校。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他对两岸关系的观点是(1)宏扬中华文化(2)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统一(3)引水归源(希望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设厂)。南先生说现在他住在香港是“留半步”,可以更好做两边的工作,沟通两岸的情况。

 

在交谈中,我们特别谈到苏联情况和对苏技术引进事宜。南先生对此特别关切,南先生说对苏技术引进工作要抓紧时间,加大力度。现在许多国家乘苏联解体比较混乱状态,都在设法引进苏联的技术和人才。现在还有2-3年好时机。当我谈到哈工大和苏联有悠久的合作历史,哈工大本身是解放后苏联重点帮建的两所学校之一,很多教师都有留苏的经历,亦曾有70多位苏联专家在哈工大任教工作过。哈工大教师俄语好,这些年人员交流往来密切,苏联人也愿意到哈工大来,引进了不少高新技术。南先生对此特别高兴,希望我们一定要抓紧时机,加大引进力度。当我说到去年我们自筹经费50多万元,有200多人次和苏联互访交流。南先生说还要加强,并说你们去年花费的50万元经费我负责补给你们,你们回校后马上告知账号,我给你们汇去,一定要组织更多教师引进苏联的高新技术,聘请更多的苏联优秀人才来校讲学和工作。以后引进的费用我可帮你们筹措,但时间要抓紧,现在美国、新加坡,连台湾都在打苏联的主意。

 

这次赴港和南先生相见虽然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那时彼此了解并不太多,但他的远见卓识,宽厚真诚待人,巨大的吸引力终身难忘。同去的蔡鹤皋,王仲仁教授都说南先生是一个“高人”,一席相见,终身受益。

 

临别时他赠给我们一批他撰写的书籍,并签名留念,再三嘱咐我们办事要抓紧。在场一些来访的人亦很惊讶。南先生初次见面就答应支持我们50万元经费去开展对苏技术交流。内地很多学校领导来访南先生,希望得到经费支持,南老师都很郑重,并进行了多次考察后才确定。

 

回校后我把此事向学校作了汇报,大家一致意见非常感谢南先生的支持,表示一定要很好应用这一渠道,把对苏技术和人才引进工作做好。我亦找了学校外事处,告诉他们南先生支持对我校对苏技术交流经费之事,希望他们很好运作,他们亦很高兴。后来他们提出最近对苏技术交流和人才引进,对方提出希望支付美元,能否和南先生商量提供美元。于是我又和南先生联系,南先生爽快答应改为提供8万美元资助,并希望我很快提供外汇银行账号。

 

与此同时他还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抓紧时机,把引进苏联技术和聘请苏联专家的事情办好。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遵照南先生的希望,加大力度努力做好对苏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工作。在航天部的领导下,由我校主持,我们和苏联分别在两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沙马拉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基辅工业大学,连续4年召开了4次中苏宇航讨论会。引进了大量苏联先进技术和装备,聘请了众多的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和工作。仅第一届在哈工大召开的中苏宇航讨论会,通过各种渠道,聘请来了36位苏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顶级专家。包括苏联“火箭之父”克廖辽夫的顾问,苏联包曼科技大学资深校长、资深院士格列兹尼柯夫教授。他们到会全面介绍苏联各领域以及航天高科技发展情况,分别和我国高校和航天科研院所签订了多项全面科研协作协议。使中断了多年的中苏科技协作,掀开了新的篇章。而在苏联沙马拉航空航天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苏宇航讨论会,我们根据国家需要,更是有目的派出50多名国内著名专家去苏联参会,并深入到苏联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宇航生产联合体,了解和学习苏联的高新技术,商谈了许多航天高新技术引进事宜。

 

通过连续四年和苏联国防和宇航学术界的深入交流和全面协作,为我国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防尖端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哈工大亦在对苏的全面协作中,逐渐成为国家航天科技研究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和取得的成就,我们十分感谢南怀瑾先生,是他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哈工大无私的帮助和鼓励。是他高瞻远瞩地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把对苏技术交流和人才引进工作做好,才促使我们能为国家国防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下我想再谈一下,南怀瑾先生和孙运璇先生的情谊。

 

南先生对我校的杰出校友孙运璇先生在台湾经济振兴中起的作用极为赞赏。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台湾经济起飞,变成亚洲四小龙,孙运璇先生担任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他以后创建新竹科技园区,创立台积电,成批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等举措,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你们学校能培养出孙先生这样的优秀人才,你们的学校是很不简单的学校。

 

1994年我曾率学校代表团赴台访问,参加台湾大学管理学科的学术会议。期间特别去拜访了校友孙运璇先生,我们亦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谈。在我谈到南先生对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时,孙先生对南先生亦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南先生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交流和高层沟通作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而且是位极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热情爱国人士。孙先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南先生一脉相通。孙先生亦特别尊敬南怀瑾先生。

 

孙先生曾中肯的对我说,为了祖国和平统一,大陆应首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台湾现在人民怕统一后生活水平会掉下去。祖国要统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将来可能统一的形式是联邦制,即可以承认不同制度形式存在。(很像后来国家提出的一国两制概念)。

 

孙先生对大陆经济发展建议,关键要把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搞上去。还具体建议要首先把电和公路通到各偏远农村乡镇。孙先生的许多观点和南先生的想法非常一致,孙先生和南先生一样都热切盼望祖国和平统一,并为此作不懈的努力。

 

鉴于对南先生和孙先生的敬仰,感谢他们对我校工作的支持,我曾向学校建议聘请南先生和孙先生为学校的顾问教授,并正式邀请他们来校访问。

 

对此孙先生接受了我校的邀请,并于2000年6月哈工大80周年校庆时,不顾身体有病,坐着轮椅,回到了他日夜思念和培养他度过7年学习生活的母校,在踏上母校的土地时他深深向母校鞠躬表示了深切的培育之恩。接受了母校给予他的杰出校友和顾问教授的崇高称号,圆了几十年回故里之梦。

 

但南先生我亦代表学校多次邀请他能到哈工大访问,遗憾的是为了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和平统一,开始在香港“留半步”不肯踏入国门。以后回国后又全力投入创办太湖大学堂建设,未能实现去哈工大访问,这是极为遗憾之事。

 

在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时,我们特别怀念他,他的高尚品德和光辉思想将永留人间永放光芒。我们亦十分怀念和南先生心心相印的孙运璇先生,相信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