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喷洒心珠答有情——在南师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感怀
作者:宗性法师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作者宗性法师,系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成都文殊院方丈。

2018年3月17-18日,“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恒南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南怀瑾学术研究会、恒南书院、江村市隐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浙商总会、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协办,恒南书院承办。

本文系作者在纪念大会上的致辞。经作者审定,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喷洒心珠答有情

——在南师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感怀

 

 

峨眉峰顶一轮明,照到人间未了情;回首嘉陵江畔路,心随帆渡蜀山青。”这是南师旅居海外时怀念四川的诗,诗句中透露出南师对峨眉山充满了眷恋,对巴山蜀水饱含深情。

 

情”之一字,常为修道之人所避讳,或许是以为有了“情”,就会成为自在解脱的挂碍。

 

古德有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大义是说,修道之人虽生活在俗世,但只要脱离俗气,自会有超然而又不同凡响的仙家气质;学佛之人虽然应摒弃“情欲”之患,但只要对芸芸众生充满无私的爱护之情,这样的情怀,即是慈悲心的流露。佛经上说:佛心者,大悲心是也。

 

回顾南师的一生,应化尘世九十五载,近百年的人生道路,在传奇的行履中,我看到了南师丰富饱满的情感世界,有对故园的、家人的、学生的、国家的、民族的、黎民百姓的,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生动再现。是以南师用“多情未必道情违,争奈春回情境微,答问恐迟劳笔砚,送迎不忍掩柴扉”的诗句,表明心迹。

 

南师牢记其父南公仰周先生“仗剑须交天下士”的教诲,广交朋友,遍及五湖四海。其中有一位钱吉先生,是南师最初入蜀时的患难挚友,直到晚年南师依旧十分怀念他。吾生也晚,自然无福见识钱吉先生,但很钦佩他的特别慧眼。钱吉先生曾赠南师一首诗,他这样说到:侠骨柔情天付予,临风玉树立中衢;知君关心两件事,世上苍生架上书。在钱吉先生的诗中,感受到了上天付予而别具“侠骨柔情”的南师形象,能感受到立於中衢不随世流而“玉树临风”般伟岸的南师身影,更能感受到南师心怀家国、情系苍生的宽阔胸襟。

 

南师一生有“养天下父母”的博大情怀。他17岁离乡别土,在31岁时返乡省亲,短暂与父母妻儿团聚,离开大陆赴台后,一直未再踏上故土之路。乐清是南师的故乡,有生他养他的父母,在常人看来,南师对故土似乎几近“无情”,未尽到为人之女的赡养义务。但南师的内心,又何曾忘怀故土?又何曾忘怀双亲?他是有着大海一般的心量,“以仰事父母之心,转而养世间父母”,“著作等身还天地,拱手园林让后贤”,斥资将曾经的居所建造为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无偿供乡亲四邻安顿身心,用贤良高风来“报生於此土,长於此土之德”。南师这份无私的故土情怀,“转养天下父母”的深情,是何等的可贵与珍稀,既温馨,又感人至深。

    

南师一生有“视天下人为子女”的无私心地。他居於尘世,膝下有四男二女,他常年忙於讲学,常年忙於弘扬文化,常年忙於应酬教化,甚至后来常年与学生共住生活,无暇兼顾家务,无闲为子孙后辈置业纳产。子女们成年后,往往是自寻生计,自谋职业,甚至到了要见上一面,也需预约的境地,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位似乎几近“绝情”的父亲。众所周知,南师一生天下为公,财法双手布施,他对子孙后辈的叮嘱,往往是“功勋富贵原余事,济世利他重实行”,“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谆谆教诫。他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留给了天下人。他敞开胸怀,“视子女如天下人,视天下人如子女”,他如是说,也如是行。他虽然长期开堂讲学,但他常说自己没有学生,其实他并不是有意要贬低学生,分明是激励学生上进的慈悲之心,所谓“婆子心切”,无如是也。在他心里,总是想着“为后世造就利国利民之才”的事业;在他心里,总是装着“为群生启发自觉觉他之慧知”的宏愿。南师这份沉甸甸“视天下人为子女”的无私大爱,“天下人”是否能够承受?“天下人”是否没有辜负?南师这份犹如慈父般严厉而又温润的呵护,是难行能行的挚热之爱。

 

南师一生践行着师道庄严的示范。他1937年入川,在四川前后生活近十年,那里有他亲近过的师长,那里有他切磋法义的道友,那里有他生活过的余温。自他离开后,近七十年时光中,再也没能实现故地重游的夙愿。但他对师长之恩,同门之谊,却念念未能忘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虽身居海外,在条件允许时,立即设法联系蜀中故旧,对健在的师友,不仅予以物质生活的关照,还给予法义修持上的提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中,仍催促寻访焕翁遗蜕并建造灵塔,用报师恩,以彰师德。南师这份率先垂范,维护师道庄严的真切情谊,令人肃然起敬。

 

南师一生坚守情牵家国黎民的无尽行愿。他生长乱世,他盛年流离,他晚景回归,他一生总处於漂泊中,但他并没有为离乱漂泊所困缚,始终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的奉献,活出了精彩,活出了价值。他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讲说书写,聊侃谈笑,孤肩挑起中华文脉命若悬丝的重任。倡吸收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开班、讲座、办书院、设学堂;发科学、哲学、宗教融合互鉴之先声,助文化传播、文教科研、经典传诵之义举;还原固有文化精神,重新诠释经典奥义;阐明中华文化重视心性修养的本质,开启文明交往交流交融之大门。他不忍战火再起华夏,难忍神州河山支离破碎;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牵线搭桥;为国家民族大义,居中呼吁;他力主“和平共济,祥化宿怨”,他力促“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他力助确立“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的基本原则;为此,他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贡献了独具的智慧,费尽了独有的心力。他不固守书斋,不沉於经籍,力行中华文明“经世致用”的人文精神,领衔筹建百年未就的金温铁路,最终实现还路於民,让行者有其路。在他心里,“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建造“世道人心”的大道,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内心深处常有“以文化净化人心,以人心净化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是以他对世人充满期待,“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他对国家民族的复兴大业,念兹在兹,不遗余力;他对黎民百姓生活的关切,号召重塑“利他为先”、“天下为公”、“经纶济世”的金融精神。南师这份家国志、黎民心,饱含矢志不渝的赤子之情。

 

    回望南师一生,生於瓯海,缘结锦江,远行海东,避走太平洋,栖隐香江,晚归太湖,择水而居,与水有缘。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刻,我依稀望见,南师竹笠布衣,浮槎於海;舟催楫发,笑若春风;以筏渡世,忙碌穿行;悲悯众生,具菩提心;情系家国,胸怀天下。正所谓:

 

惟微大道惟危心,

劳心耕耘劳清神;

平生吸尽西江水,

喷洒心珠答有情。

 

南师,我还期待着,听您讲过往的故事。

 

南师,我十二万分的怀念您。

 

 

宗性   於上海恒南书院

2018年3月18日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