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育的变革
南怀瑾
上文讲到过去中国的读书受教育和考选人才的办法,以“四书”、“五经”作为标准,是由宋儒理学兴盛之后,自王安石的首倡开始。至于用八股文作考试取士的定式,是由明初开其先例。废止科举和八股文改以“策论”作考选的标准,则自戊戌政变以前,由康有为、杨深秀的上书力言其弊,而得光绪的同意实施,下诏正式废止,才结束了历史上以八股文考试的旧账。但完全停止科举考试的制度,兴办近代学校教育,则是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以后的事。
从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史来讲,废科举、办学校并非自光绪末年才开始。如果要了解这一代六七十年来教育的演变,以及今后教育的趋向,追溯远因,应该要从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军兴和清朝中兴开始探寻,才能找出它的前因后果。换言之,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开始举办学校教育,其初是受实用科学的技术所影响和军事上的需要而开此风气之先。废八股、废科举,在清朝末代而言,是受到时势的逼迫仓促应变的事,并非如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变则全盘通变,有计划地变得干净利落。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迫于洋务的需要,从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开始,到了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因总理衙门的请求,为了翻译外国语文和熟悉洋务的需要,于京师(北京)设立“同文馆”。但是当时“同文馆”招收生徒,指定专用正途的科甲人员。除了学习外国语文以外,第二年,又增设学习西洋的天文、算学。可是当时朝野的保守派,对于“同文馆”的设置,力持反对的阻力也相当的大。到了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开始派遣知县斌椿率领官生赴欧洲各国游历。那时所谓的官生,大都从“同文馆”出身。在这个时期,由左宗棠发动船政之议,由沈葆桢负责办理造船工作,有关造船的技术职业教育,已经在半洋半旧的方式下开始了。
再到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张之洞奏议仿照德国制度,设立陆军及铁路学堂。二十三年,张之洞又奏设武备学堂。一直到戊戌政变那年,才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又设立京师大学堂,又诏改各省书院为学校。不过那时所谓的经济特科,并非现在狭义的经济学(Economics),那时所称的经济,是旧观念的经纶济世的通才之学。同年五月,又诏废八股文,改科举的考试文章为“策论”,跟着又诏各省府厅州县设立学校。再到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才正式颁布学堂章程。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再诏停科举,再举经济特科,设立学部。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宣布教育宗旨。
我们简略地了解了从咸丰十年(一八六○年)开始,中国接触了西方文化,逐渐改变固有的教育制度。到现在,已经有了一百年上下的历史。时代的推移迭相更改,历史的变革频仍。由此而看东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新旧教育制度的改革演变,对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得失,便会产生无限的感慨。
我们现在以温故知新的态度,先把清朝末期(光绪时代)有关变革教育制度的大要史料重新翻阅一遍,然后再来讨论这一代教育与现代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便可“观今鉴古”而求出它得失利弊的前因后果。
附录资料
看了以上的历史资料,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概念:在时代潮流的趋势中,要想真正融会古今中外而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绝非单凭浅见的眼光而只图一时的快意和躁进所能成其事。同时,看了这些史料以后,也可了解我们现在有关文化教育等问题,仍然还是这个世纪中的老问题,只因时代意识的不同,表现的形式两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