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作者樊英,蒙古族,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理事、秘书长,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曾任教于大学、中学13年,历任美国惠黎基金会(The Phelex Foundation)项目经理、高级经理、中国首席代表等,2008年8月至今任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秘书长。20年的基金会工作经历中,曾主管惠黎和桂馨在中国的机构设置、项目开发、社区培训、信息系统建立等工作。期间策划并组织建立了基金会在中国农村有合作伙伴参与、公众支持、志愿者参与服务的600多个可持续性助学项目;参与实施了贫困地区乡村教育的社会帮助体系、资金募集机制和决策过程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培训;组织实施了中美城乡青年学生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协调中国内地大学生及各类志愿者在中国山区的支教活动。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网址:http://www.greenandshine.org/
作者授权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践行南师思想
做乡村教育的传灯人
文/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樊英
2010年3月的一个下午,在太湖大学堂第一次见到南怀瑾老师。那天我们带了一部记录内地乡村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生活的纪录片请老师观看。那天的话题也一直是围绕着农村小孩子读书和传统文化在乡村的重建展开。
那个时候的我,对中国乡村教育充满了困惑。
1984年大学毕业后在西部一所大学做了八年教师,之后到广东教书。一个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乡村老师和学生。之后进入一家教育公益机构,开始在乡村做助学工作。从1997年开始的十多年时间,一大半时间是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做助学项目。这期间特别深切地感受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中国乡村的凋敝。在乡村文明的流失中,教育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根基。
我走访过近千所乡村学校,见到无数个教师,看到听到的是这样一个悖论:那些坚守中的乡村教师,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如同家长和孩子们一样,只有一个,就是离开农村!你会不自觉地问“离农弃农”难道就是农村教育的目标吗?如此下去,农村还需要学校和教育吗?乡村教育真正的功能、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那天傍晚,南老师讲起儿时读书的感受。他说文化重建必须从儿童抓起,通过读书,特别是阅读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养料,使文化传统得到延续。那之后有幸走近老师,得以学习、领会老师的思想。
南老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中国古老文明中优秀的思想、价值观的传承。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完全可以和世界其他的文明互补,成为人类精神共有的财富。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我修正、成长的基因和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仍弥足珍贵。
南老师讲传统文化,但南老师并不封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始终投以极大的热情给予关注,进行研究,并鼓励大家学习。他自己一直努力做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在老师的带动下,2011年,宏忍老师等南老师的学生捐赠了800多册图书给桂馨乡村小学,又捐款在河南嵩县的下蛮峪小学建成“桂馨书屋”。
2012年8月,收到马宏达老师的信息告知南老师要为我们捐款。9月上旬,几笔捐款先后到账。期间,我们一直商量这笔善款的用途,大家一致同意用这笔善款设立一个针对乡村一线教师的专项基金,用以倡导和鼓励回归本质的教育。就在我们为专项基金制定实施细则时,老师仙逝。他老人家的厚爱也成为我们的殊荣、激励和鞭策。老师的所作所为帮助我更好地领会了教育的本质。
到今天,时间过去了八年,凭借微薄的力量和不断增长的信心,我们在中国乡村平实地为“做人做事”的教育寻找可行、可及、可努力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条路有希望,有未来。在这条路上,如果说老师是点灯人,我们便是传灯人。
这些年,我们在中国乡村努力践行着南老师的教育思想,实施了一系列公益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针对改善贫困地区乡村学校缺乏优秀图书、阅读困难的现状而设立了“桂馨书屋”公益项目。2008年,老师为桂馨基金会和桂馨书屋题字。
“桂馨书屋”选择优秀图书捐赠乡村小学,同时为学校培训图书管理员,派遣大学生志愿者在项目学校带领师生开展阅读和拓展活动。亦开展针对教师、阅读领读人的各种培训,支持学校改善阅读环境,建设书香校园。
我们相信,阅读可以改变世界。桂馨书屋关注师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育;提倡理解、应用、互动的教育;鼓励跨学科的、更加自然、直接的对知识的思维和理解;提倡乡村师生自主管理“桂馨书屋”。
2011年春季之后“桂馨书屋”项目增加了南老师指导编写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传统文化书籍的捐赠;在部分山区小学争取到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课程的固定时间;还尝试在“悦读周”及“拓展课堂”上增加活动环节。
2013年后,与专业阅读机构合作,在项目区域内针对老师做阅读“点灯人”的培训。去年四月由乡村老师自发组织的第一个“桂馨书屋阅读联盟”在河南嵩县成立,到年底周边几县的近百名乡村老师加入了阅读联盟。桂馨与凤凰母语合作的大型“阅读领航员培训计划”落地执行。书香校园学校建设也开启了桂馨书屋3.0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带给老师和孩子们的改变。
到2018年10月,我们已经在15个省的40个县建立了258个桂馨书屋。捐赠图书55万册。培训教师4700人次,培训课时1273小时。此外还做了125期线上交流活动。书屋直接受益乡村师生203,777人。服务书屋的志愿者4524人,贡献服务时间971,392小时。
其次,我们设立了桂馨科学教育支持项目。项目专注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支持,致力于推动农村青少年良好科学素养、独立人格、探究精神的培育和形成。
到2018年10月,这项工作为中西部5省区35个县培训了5318多位乡村老师,培训课时达7694个。捐建了9个科学实验室,捐赠了657套科学实验工具箱,组织了20场青少年科学探究夏令营,25期东部教师西部行和9期西部老师东部住校交流活动,41期网络研修活动。受益师生超过90万人。
这个项目凝聚了1089名科学教育专家、名师等专业志愿者,他们累计贡献了11.6万个小时(折合14,558个工作日)的志愿服务。专业支持力量渗透在这个项目的各个方面。几年来,出版、再版科学教育资料若干。
科学课项目实施成果已经开始呈现,2016年,教师自发性学习组织“桂馨科学教师工作室”在青海湟中县诞生。于此同时,在四川绵竹、什邡、汶川等地的桂馨科学课教师也都组成了自己的学习团队,各地教研中心组已经建成,并开始自主开展教学研究与地域经验交流活动。
桂馨科学教育项目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南老师所说的实事求是、身教言传和潜移默化的力量。而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的给予和分享,生命的互相激发和共同成长其实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再者,我们动员社会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教师支持项目。
中国乡村有6500万留守儿童, 他们普遍缺失父母的关爱。330万乡村教师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特别是那些边远的山区寄宿制学校,年幼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为师者教他勇敢,他便强悍体魄和锤炼内心;教他学识,他便明瞭周围世界,探究未知;教他道义,他便自知人人平等,他人不可侵犯;教他慈爱,他便知生命之宝贵,并为他人奉献。那里的老师既是传道授业的师者,也是关爱体贴的父母,更是行为引导的兄姊,还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深入参与者。教师的品质决定了教育的品质。
2010年桂馨实施了关注乡村教师,弘扬师德精神的大型项目“师魂”。2011年在贵州、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贫困山区实施了“代课老师薪资补贴”“乡村教师子女奖学金”、“乡村教师视野之旅”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的实际困难,提升了乡村老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2016年开始,桂馨对乡村老师和校长开展心理支持项目,在5省11县举办了15场乡积极心理学培训,培训教师和校长2,722人次,培训课时264课时。截止2018年10月底,桂馨乡村教师支持项目直接受益人数为23,095人。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公益项目。
2012年9月,我们收到南老师捐赠善款36万。2013年3月4日,在恒南书院与南国熙先生和马宏达先生见面,确定了由桂馨基金会与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合作设立“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
“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以南老师捐赠善款为起始基金,面向社会爱心人士筹集善款,到2018年10月基金已达到510万元。该基金利息用于支持获奖老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此外,南怀瑾文教基金会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捐赠奖金金额共计97万元人民币。
“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倡导教育回归健全人格的培养、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结合乡土的教育创新实践。该奖项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15人,设入围奖。
南师奖从推荐、审核资料、初选、实地调查拜访、网络公示、专家评审到颁奖典礼,再到后续支持,有严格的制度和严谨的工作流程。
2013年实施了首届南师奖评选,2015年第二届评选,2017年第三届评选。三届南师奖共有437位乡村教师参评,其中45位优秀乡村教师获得殊荣。17位优秀老师获入围奖。这些老师来自25个省137个县,由54家地方教育部门和53家非政府机构推荐。
三届南师奖活动中,无论是申报人数,还是参与机构都在逐年增加。乡村学校中年轻有为的中青年教师获奖人数逐步增加。三届南师奖评选过程表明“南师奖”正在成为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纯民间教师奖。
大陆著名公益人、南师奖专家评委梁晓燕女士在第二届南师奖颁奖礼论坛上感言:“‘南怀瑾乡村教师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救助奖,它是一个教育理念倡导奖,是教育方向的引领奖。”这也是教育公益领域业内的共识。
这些年在众多的乡村教师奖评选中,奖金多寡凸显不了好教育的特点,评选人数多少也看不到对教育未来的影响力。我们在反思,什么样的乡村教师奖能对乡村教育带来深刻影响?我们如何独立并坚定地做有良好影响的乡村教师奖?南师奖也是在这种反思中不断成长的。正如梁晓燕老师在教育公益年会上所说“在这个时代众多的乡村教师奖中,南师奖保持了初心和本色,是一个清醒且清晰的教师奖。”
著名媒体人、南师奖专家评委胡舒立女士在南师奖颁奖礼上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从这些老师身上看到了教师的本分就是教书育人。教孩子们了解未知,教孩子们学会担当和为人处世。这是教师的信念,也是教师的责任和骄傲”。
南师奖是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奖。她选择的老师是那些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对现今教育方式做了大胆改变,启发孩子发掘人性善良和快乐,喜欢家乡喜欢当下的老师。
南师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针对获奖老师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做持续的支持。南师奖基金下设“公益种子计划”,鼓励和推动获奖老师持续有效地实践有价值的教育。桂馨认为,评选出优秀的乡村老师还不足以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带来影响和改变,必须举社会之力支持优秀的老师,影响更多人去实践教育创新,才能看得到乡村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公益种子计划”鼓励获奖老师自主设计资金使用方案。目前为止支持了三届南师奖18位获奖教师。
另外,2015年桂馨与上海恒南书院合作,设立了桂馨“师道/论语别裁”项目。项目由恒南书院资助而设立,旨在推动基层教师和大学生群体通过阅读《论语别裁》受到启发,学以致用,改善做人做事的修养,明了中华文化精髓之美,找回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归属感。截止2018年10月,累计有4769余名乡村老师、大学生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接受了《论语别裁》的捐赠,并参与阅读学习活动;以阅读《论语别裁》为基础成立了读书会45个,印制6本教师自编读物;组织“师道/论语别裁”项目的乡村老师访学活动3次;该项目直接受益人数共计5496人,间接受益人数超过10000人。
基金会还邀请《论语别裁》阅读推广的优秀教师,大学生社团代表,台湾和大陆的教育实践者参加“师道·论语别裁”项目交流研讨会。倡导、鼓励大家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土教育的实践。
南老师曾说“我们虽失望,但不能绝望”。对于中国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唯有不绝望,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和笃定,积极努力,才有可能创造条件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变。愿努力的桂馨用耕耘慰藉老师不朽的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