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我是一名山村教师,工作在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中心小学。
2005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汪世诚得知了南公怀瑾先生,他送给我《论语别裁》,并告诉我,南师是为了重续中华五千年文脉而来的。后来汪师兄陆续送了我很多南师的书籍,几乎囊括了南师讲述三教百家的重要选本。作为一名农村最基层的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也深深感到文化的缺失,特别是家道、师道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教育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孩子的品德、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过度溺爱、留守儿童缺少心理关怀、农村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开始下降等,我和我的同仁也很担忧,这样下去,国家不仅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有家国情怀的祖国栋梁,连基本的生活生计都成问题了。在南师的书中,我看到了南师的忧思,以及解决之道,必须落实到教育上来。
为此,还是这位汪师兄,千方百计,筹措场地,组织人马,准备在家乡开展文化启迪工作。在同样受南师文化影响的及第禅林释惟平师父帮助下,于2009年暑期,我们在寺庙里试办了《大学》解读成人班,来听课的有学生、老师、师父及关心乡村文化建设的宣传部的王美琴夫妇。这个班由于各种原因,只办了三期就暂停了,至今在我们心中还是一种遗憾。后来,在禅宗祖庭三祖寺师父的帮助下,开办了一公益国学夏令营,也因为内外因缘不具备,只办了两周就匆匆收场。
2009年秋季,汪师兄和崔建生校长都深感南师所说的“文化断层”问题到了命若悬丝的境地,他们觉得文化传承落脚点还在体制内学校。汪师兄自掏腰包,在我校三年级成立了我县第一个“素读经典实验班”。随后,在时任天柱山镇镇长王小平女士、上海谢文轶先生帮助下继续至今。如今,我校的“素读经典文演节目”也多次到县内外参赛,并获得较好声誉。
2016年,我在无意之中接触到一位朋友,她非常热情的介绍了《父亲南怀瑾》和《少年南怀瑾》,这两本关于南师一生教化的书,为我们在山乡推广南师文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素材。大宝法王北美三乘法轮寺噶玛琳女众闭关房指导金刚上师洛卓拉嫫,以及从北京回乡创业的中露联潜山基地冯依联先生,合计捐资近万元,帮助我们在家乡中小学推广介绍南师文化的书籍。在冯总等人的鼓励与支持下,我们将《父亲南怀瑾》和《少年南怀瑾》这两本书送到了最基层的学校和孩子,范围覆盖到潜山、岳西、太湖、桐城、安庆等地。孩子们特别喜欢《少年南怀瑾》封面的设计,很多孩子一见那个背剑走天涯的南师形象就蹦跳着说:“南爷爷好帅”,真是“大智者,无时不是教化,无处不在教化”。我接触到的很多人,仅仅是看到南师那慈祥的面孔,就心生欢喜。
写到这里,我不仅要提到我县的几位超级“南粉”。他们在南师的德光照耀下,默默地在山村用自己的方式践行、推广着中国传统文化。第一位是我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徐英权先生,从2014年起,在北京潜山老乡会支持下,组织全县热爱传统文化的教师和青少年利用假期集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第二位是我县特殊教育学校的程祥校长,多年来带领特教人学习传统文化,并将教师的阅读体悟编印成册;第三位是汇通书院的陈文渊先生,在家乡坚持推广《孝经》多年,其影响已至上海;第四位是皖山书院的储劲松老师,帮助皖山书院院长谢狂飞博士在省内外弘扬《大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中西经典;第五位是我县野寨中学徐富贵副校长,带领同仁推行品格教育,推行忠孝文化。这些微小的努力,如一股清流,润泽着了我们这个偏远山乡的父老乡亲,也推进了山乡人文素质的提升。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用来赞美孔夫子的名言,同样也适合南师。
南公怀瑾先生,这位同样“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当代孔子,也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个偏远的山乡,而他的光辉,将穿越时空,温暖更多的人。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