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生:淡泊以致知 求索于无我——感怀与南怀瑾老师一面之缘
作者:水云生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作者系用笔名。本文源自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南怀瑾学术研究会,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于崇敬,许多人对南怀瑾老师有许多尊称,国学大师、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这些称呼不一而足,因为每一种称谓都只涵盖了南师求索人生的一个角度,远未囊括他人格的全貌。

而我有幸与南老师有一面之缘,亲耳聆听,亲声交谈,忆述之以纪念我亲见的他。

2010年6月1日,苏州吴江太湖大学堂,我在朋友引荐下,初见南怀瑾老师。他穿着中式衣服,穿过长廊而来,当真精神矍铄,鹤发童颜。

闲适的午后,淡雅的清茶,南老师欣然聊起了他的办学理念。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像工业流水线一样,教出来的小孩都是一个模子,而且工业化的模式难免会导致许多“残次品”的产生。所以,他认为教育要改革。在南老师开办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里,有的课程各年龄段的孩子不分班级,全在一起上课,课程除数学、英语、语文三门之外,还有很多生活上的学习内容,很小的孩子就开始教他们做面食、烘焙、自己洗衣服等各种生活能力的培养。这里在试验不同的教育方式,上课也不像通常学校那样排课程表,也许一整天都上数学或语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调整。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过来,体验这种新教育。

在这里,孩子们被管理得虽然很严格,状态却都很好。那天恰逢儿童节,下午的活动是傣家风情的泼水节,老师孩子一同泼水嬉戏。江南的六月,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些乍暖还寒,我不禁担心道:“孩子互相泼水会不会感冒?”南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没有那么脆弱的。”后来看到孩子们确实一直玩得开心,玩后洗个澡换了衣服,精神都很好,并没有被天气影响快乐的心情。

我带了一本我的摄影册给南老师看,南老师很感兴趣我拍的关于水的主题,说这是他看到过的最好玩的摄影册。看完摄影册后他仔细看我,说道:“你应该去做艺术或当老师,不应该去当官,你去当官太可惜了。”我笑言:“是不是我的官太小了。”他说:“做大点也是可惜。”虽然当时南老师已经过了九十岁,但给我的印象却是思维非常敏捷,很有自己的观点,也毫不掩饰任何想法。

很多人怀着各种目的求见他,南老师却从不利用信众的崇拜来营造任何宗教氛围、制造仪式感,更不引导更多人来追随。很多人执念很深,一定要来见他,他说:“我跟你没有缘就不要见了,见了也没什么话好说。”有些人就要死要活,甚至跳到太湖里,说:“你不见我,我就不要活了。”南老师说:“你要跳就跳好了,这个湖水不深也淹不死人。”听说还有人翻墙进来跪在长廊上,说:“你不是要吃饭吗,这里是必经之路,我就跪在这你就必然能见我。”他说:“那我就不吃饭呗,一顿饭不吃也饿不死。”

不求财、不求名,一生所求的,唯有淡泊和探索。

晚饭同席,一张桌子,南老师坐主人位,两位弟子坐在他两边,我们坐在他对面。饭前南老师的弟子告诉我们:“南老师吃饭不喝酒,喝汤喝茶。你们不要站起来敬,因为你们一站他必定也要站起来回礼。”与我们同行的一位很激动,立刻把告诫忘到脑后,不仅站起来还跑到他身边敬茶,南老师也频频起身,每次都很利索的回应,并未显得老态,却处处体现着对后生晚辈的平等尊重。

他吃饭很少,一小碗骨头汤,一小碗红薯稀饭,一点点小菜。他说:“人老了要少吃,清淡一些,吃多了对肠胃是负担。”由于吃的少,他很快吃完,饭后聊天喝茶时,他会吃一点小花生米。

临别之际,南老师送了我很多本书,其中有他的诗词集。南老师的弟子说:“诗词集他几乎不送人的。”南老师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写上我的名字,再签上“2010年6月1日南怀瑾”。他的弟子又是惊讶:“因为他近期眼睛不是太好,几乎不签名了,一般都是盖个章,就算签过了。”由此感受到南老师对我们这次见面的特殊礼遇,真的非常感动。

那次的会面,时间不长,但是我们的交流很平等且畅快,毫无拘束,让我看到南老师平常人一面的展现。后来想去看他,因为工作忙而拖延,不久后便得知南老师故去了,终成遗憾。

南老师送我的书珍藏至今,现在再翻开,又忆起他当年的音容笑貌。人虽已去,但他留下的这些著作、演讲内容,还会影响我们这一代甚至更多的人。有人热衷于在他的书上指摘错误,在我看来,这都是吹毛求疵。当一个人涉猎甚广之余,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有时说错写错,当真是瑕不掩瑜。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专业角度来看,南老师与一般学者风格不同,但是南老师胜在自身有底蕴,对人生有感悟,对历史有感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宝库,儒释道互相融合,要把这些剥开、讲出,需要很大的勇气,更需要异常清醒的头脑和非常旺盛的精力。南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他直接再现了中国文化具有的宏观与贯通。近代解读儒释道的书多如牛毛,能普罗大众的也就那么几本,南老师能讲活写活这些理论,只此一条,便盖过了那些字里行间上的白璧微瑕。

我记得南老师有一本书叫《人生的起点与终站》,将佛法与现代生命科学结合起来解读从生到死的奥秘,非常有看头,我曾经买了不少本广赠友人。生死问题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人都会有困惑,这样的书能帮助人解惑,让躁动求解的心更加澄明。

南老师盛极的年代,正是传统文化的消沉没落之时,人们急需精神食粮,却找不到方向,而经历丰富积淀渊博的一代杂家南老师恰逢其时,以亲和的姿态、亲切的口吻带领大家入得经典文化之门走马观花一番,领略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极少触碰的古籍经典,广泛启蒙了民众对国学的兴趣与热爱,善莫大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