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人物串珠》是研究汉学、理学、经学的一部必要典籍,也是研究中国儒家文化十三经及诸子百家相关资料的汇编;尤其是从南宋末期开始,以四书为中心,作为元、明、清六七百年间,考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科第功名必须参考熟习的辞典。如果用现在联考制度来作譬,等于是联考习题猜题的总汇,但它的学术价值,超过现在联考习题的作用万万倍。而在这里所谓的“汉学”,是指汉朝对于十三经等训诂、小学、考据的学问,不是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旧文化所称的汉学。理学,是指由宋朝开始,由濂、洛、关、闽四大学系,以及南宋以后,专以程、朱学派的见解注释四书五经为主的儒家学说。经学,是指清朝开始,重新解释十三经,并重新以考据为主的儒学。
明、清两朝五百余年的三级功名考试,既以程、朱注释四书为主要中心,考卷的文章,又特别规定以八股程序。考试所出的命题,始终都在四书、五经中挑出要点作题目。应考的人,便须先从承题、破题来开始,然后针对命题,用对仗文字的笔法,正说一股,反说一股,理由相当,起、承、转、合,步步合于规格,才是一篇合于八股文体的文章。这种文体的别名叫制艺,它是全国的统一制度的公式文章。并且书写文章的字体,规定要用正楷法式,一般习惯,叫它是台阁体。我们只要翻开《文渊阁四库全书》,每本每页多数是那些翰林院的进士,用台阁体正楷抄写出来的字迹,所以古人曾感叹地说:“销磨天下英雄气,八股文章台阁书。”读书一辈子,考取进士,入了翰林院,名义上有无比的光荣,结果只是为皇帝抄书,终老此生而已,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啊!其实,何止读书人是如此,古今中外多少人的一生,仔细考察,计算结果,也都是为了追求配合主子老板们的需要,然后达到自己个人封妻荫子,以及吃喝玩乐来销磨生老病死的人生而已。
论古代或现在,考生为了考试,都不免有挟带的意图。我在童年的时候,在家里的藏书中,亲眼看到过《王凤洲纲鉴》《纲鉴易知录》两部书,每一册书,长不过十七公分,宽不过九公分,全部《纲鉴》十册,叠起来高不过八公分,书页三面,都用油漆涂过,以防破损,每个字只有零点二公分大。还有《诗韵合璧》一书,不过手掌心那么大,真好玩,也真奇怪,问我父亲,才知道那是便于当年考生进考场挟带用的。但我为了方便携带和兴趣,在十三岁时,半年不到,读完全部《纲鉴》,便是用这部蝇头小字来完成的。现在手边保有这部《四书人物串珠》,也和当年所读过的一部《纲鉴》大小一样,就是前清考生们用来挟带的本子,实在很珍惜它,但不把它当古董来欣赏,是真正珍重它编集的内容,是真学问、真功夫,是人们要研究儒家十三经学识的宝典汇书。因此咐嘱谢锦扬设法使之放大,以广流传,既可保存前修者的心血功德,又可便利后学,珍藏不必在我,这又何乐而不为!
至于作者臧志仁先生,更是使我尊敬而且极为同情的人物,可是直到现在,仍然未能找到他生平的详细资料。只是由本书凡例上知道,他是嘉庆时代一位有名宿儒,大概文章憎命达,蹭蹬场屋,并未有功名之份而坐馆终身,岂不思之慨然!也许他的门人们,可能有功名显达之士,但又少见于其他文辞之间。我很惭愧,读书不多,未能尽到褒扬前修的遗德,谨此致敬而已。
场屋,是指古代考场的别称,俗名也叫考棚。中国虽在宋朝开始,便有书院的设立,但书院毕竟还不是全国普及的教育学府。直到光绪末年以前,一般民间,一家或几家凑集一些学生,请一位对八股制艺有研究的老师宿儒,在家开设学馆,教授学生,读书学文的叫文馆,学武的叫武馆。坐馆,是指那位教书先生的职称代号。臧志仁先生,费数十年的心力汇编这部汇书,在当时看来,只是一部场屋的摭言而已,但从现在来看,他为中国传统儒家的学术,做了一件大事,也可说是孔、孟之教的功臣。本书出版付印之先,又经周勋男协助谢锦扬为之修补缺漏,并此以志其劳绩。
辛已(西元二〇〇一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