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怀瑾先生侧记 」蒋经国与“张老师”
作者:刘雨虹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对我来说,一九六九年认识了南老师,是我一生中的大事。

 

而对南老师来说,一九六九年也是重要的一年。

 

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多了我这么一个旁听生,而是这一年有三桩大事发生。

 

第一桩事就是日本之行。照今天的情况来看,要去日本买张机票就行了,台湾近年来去日本的人成千上万,毫不稀奇。但卅年前的台湾,除非公务出国,一般老百姓是不准许随便出国的,连留学生也有许多限制。尤其是许多一九四九年由大陆来台的人,因为亲人留在大陆,自己在台不免受到些许怀疑。有些人为此不能获准出境,连探亲也不行。

 

记得李政道、杨振宁二人那年得到了诺贝尔奖,驻美大使馆的文化官员就去拜访他们,问他们需要什么协助。杨振宁只说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岳母能获准出境,到美国与他们团聚。这位老太太多次申请都未获准,可见出国之难。女婿成了世界知名人物后,情况自然不同了,杨的岳母立刻获准赴美。但她到了美国,没有停留多久,就转道去了大陆,因为她的丈夫是杜聿明将军,留在大陆没有来台。

 

所以说,走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能了解行动自由或不自由的真正意义。

 

也可以说,南老师的日本之行,能走出境外,接触外面的空气,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第二桩事,是东西精华协会的筹建。乍听起来,也不过是成立一个文化社团而已,在现在的社会里,也是千千万万,毫不稀奇。

 

但对南老师的教化目标来说,这是一个转捩点,由以往个人单打独斗的形态,进入一个有组织、能发挥众人力量的状态。有了组织,才能有计划地推动社会工作和文化教育。

 

后来认同支持的人愈来愈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影响力也就从“点”扩充至“线”了。

 

讲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几年后有一次,南老师感觉青少年问题太多,想组织一些人力,专门帮助苦闷的青少年们。这时在旁有人说:救国团老早有“张老师”的设置了,已经有了成效,也得到青少年们的信赖。

 

“张老师”是一个代号,有问题不能解决的青少年们,或者没法求助于父母家人的青少年们,可以联络救国团的张老师。张老师也许姓王,也许姓李,他们都是可以从事心理辅导的人,许多也是义务工作性质,有些参加工作的是心理学系或社会学系的大学生。

 

救国团的原名是“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是一九五三年蒋经国在台湾成立的。当时国民党政府被共产党打败,迁到了台湾,所以许多组织都要有“反共”字样,譬如“反共抗俄妇女会”等。救国团现任的团长是李钟桂。

 

当南老师知道了救国团张老师的事情后,很感慨地说:“想不到蒋经国居然也做了些好事。”

 

再说这一九六九年南老师的第三桩事,就是他的小儿子南国熙在冬季被带到美国去了。

 

那时的南国熙只有十二岁,是由美国的薛乐如(Sherrill)先生带到美国去读书的。

 

送小儿子赴美,南老师曾有诗为记:

 

诫勉幼子国熙赴美留学

一生志业在天心

欲为人间平不平

愧我老来仍落拓

望渠年少早成名

功勋富贵原余事

济世利他重实行

怜汝稚龄任远道

强拋涕泪暗伤情

 

◎ 本文选编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刘雨虹先生著《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