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众:南怀瑾著述及其义理参究
作者:益众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概况:南怀瑾先生(1918-2012)一生讲学不辍,著述等身。年轻处乱世之中,亦曾有志于天下,自己曾带兵万余人,然自知终非究竟,遂挂印而去。后遇恩师袁焕仙,参禅有悟,当时年仅二十六岁。旋又闭关三年于峨眉山,发“接续中国文化断层”之大愿,感天动地,划破夜空。南怀瑾先生出入百家言,通达儒释道,融贯中西,曾先后讲学于中央军校(民国时)、金陵大学(民国时)、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台湾的文化大学和辅仁大学等院校。但更多的是在随时随地的社会场所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深入浅出,化古奥为简单,破迷信露真知。南怀瑾先生的讲解记录被他的学生们陆续整理出版成书,深受社会各层次阅读者的喜爱,无论学问深浅,读后都会有所领悟,为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提供了一把又一把入门钥匙。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怀瑾先生著述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

 

一、南怀瑾著述的特点

    南怀瑾先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本人的实证及其行脚天下的教化,他用自己的身心求证内明,贯通儒、释、道,博知古今中外,一生不辞辛苦,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化天下,留下了等身著述,这些著述的特点就是他本人特点的体现。南怀瑾先生的著述有一小部分是他自己撰写的,其余大部分是他本人的讲课记录。他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是逐字逐句的去翻译,而是“以经解经,经史合参”,儒、释、道贯通合参,力求阐解这些历经几千年不衰的经典的真实义理,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做文章是不同的。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智慧。打开智慧之门,知识就是随手拈来的了。

 

二、南怀瑾著述的分类及义理

这里,我们主要是按儒家、道家、佛家这个架构来分类,不能明晰的归到这三方面的著述,则划归到综合类。另外,南怀瑾先生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讲课录音、视频,则单独列一类。

 

(一)儒家

儒家的经典,南怀瑾先生讲解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分别整理成的著述有:讲解《论语》的《论语别裁》、《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讲解《大学》的《原本大学微言》,讲解《中庸》的《话说中庸》,讲解《孟子》的《孟子旁通》、《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滕文公、吿子》、《孟子与离娄》。这“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南怀瑾先生在不同的场合讲解过多次。《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代表的是孔子的思想;《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所作,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挥;《中庸》是曾参的学生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他怕道统失传而做《中庸》;《孟子》中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并自称“私淑艾”于孔子的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四书”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语来概括这“四书”的中心思想,那么《论语》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大学》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南怀瑾先生在讲《孟子.尽心篇》中提到,后世所谓的孔孟心传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思想之一。在《尚书.大禹谟》中,帝舜传给大禹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流传的道统文化,就是这十六字心传,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再传即后世所说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再到孔子的学生曾子、孔子的孙子子思,都是走的这个路线。”这个十六字心传,含义非常广泛,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道统。或可以说,中国历来的传统文化经典,不知道有多少万字,都是在解答这十六个字。南怀瑾先生多次反复讲解“四书”,应该也是要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核心思想,并由此开启大众智慧,引导大众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之门,进而深入研究、传承、延续中国文化的命脉。

 

“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由于年代久远,时代背景不同,文辞古奥,造成现代人不能完全正确的理解其本义,或者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近代,尤其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又因自己国家物质表面现象的落后而怀疑自己,进而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似将中国文化的命脉拦腰砍了一刀。中国文化的历史久远和负载沉重是主观原因,西方物质文明和文化思潮的冲击是客观原因,这两方面造成了目前中国文化的现状。如何恢复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发挥出中国文化本有的活力,接续中国文化受伤的命脉,正是南怀瑾先生穷其一生的身心精力所做的事情。南怀瑾先生以自身的实践证悟,讲解儒家的重要经典,他破除了这些经典古板难懂的形象,唤醒了这些经典所本有的活力。例如对“仁”的解说,历来解释为“爱人”的占多数,这本于唐朝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谓仁”,但这可能不是“仁”的全部意义。南怀瑾先生认为:仁是儒家所用的一个代名词,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此心活泼泼的,空灵的,本来无一物的”那种境界(《孟子与尽心篇》书中26页)。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讲解《论语.里仁》这一篇时,他更详细的解读了“仁”的含义。按照这样的看法,儒家的“仁”,就类同于道家的“无”或佛家的“空”、易经的“太极”、数理中的“零”,这些字都可以说是代表着“本体”,代表着“道”,它们的内容是涵盖一切的,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否则就会失之偏颇。

 

(二)道家

道家的经典,南怀瑾先生讲解了《老子》、《庄子》、《列子》、《参同契》,出版的著述有《老子他说》、《庄子諵譁》、《列子臆说》、《我说参同契》、《中国道教发展史略》、《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太极拳与静坐》。中国文化的早期,儒、道原是不分的,从周朝的后期开始,逐渐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分类,再随着历史的演变,科目分类越来越多越细。如果要归源,则诸子百家以及所有门类都可以归属于道家。当然,这里的“道”是个代号,代表着宇宙中一切一切的生发之本初。

 

《老子》又名《道德经》、《列子》又名《冲虚经》、《庄子》又名《南华经》,这三部道教典籍是道家的源头经典,后世的道学典籍基本可溯源于此。魏伯阳真人的《参同契》则是丹道的源头经典。因为道家思想偏向于出世,其中的言辞文句,并不一定就是文字简单地表面意义,还可能另有所指,所以研究阅读道家的经典,若没有真修实证,则很难真正读懂其中含义。

 

南怀瑾先生幼受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对儒家的经典学习,应该是他的童子功、少年功。我们再研究南怀瑾先生的年谱和一些学生对他的生平记录等资料,他在十七岁以后,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先在杭州入浙江省国术馆学习,期间得缘阅《四库全书》、道家秘本藏书。以国术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参贤访道,他又遇恩师袁焕仙以及佛道方面的奇异成就之士,于佛道有悟。再悄然掩关于峨眉山大坪寺三年,遍阅卷帙浩瀚的《大藏经》。出关后,他又远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并获得上师资格印证。能够看出,从十八到二十九岁期间,可以说是南怀瑾先生参佛入道的阶段。

 

通过这段经历,说明南怀瑾先生讲解道家经典,并非只是简单地文句翻译,他是结合自身的真修实证来阐释这些道家经典的义理和修持方法。他讲《老子》,采取经史合参、以经注经的方法,上、下经交相注解,启发读者对道家的全生保真、无为无不为、兵家军事、政治哲学等思想获得全新的领悟与体会;他讲《庄子》的内七篇,认为是修道并经世致用的七个步骤,后世解读《庄子》,多被《庄子》一书言辞的绮丽恢弘、纵横捭阖所“骗”,而没有看出其中真实的义理;他讲《列子》,并不纠缠于成书年代与文字训诂等,而是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偏重于阐释《列子》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而且他更是别出心裁的从列子的最后一章倒着往前讲,因为他认为第一章《天瑞篇》是讲“形而上”的道,是讲修道的内容,不太好懂;他讲历来被喻为“天书”的《参同契》,更是需要正确真实的修证经验,才能将其中文辞隐含的义理讲解明白。

 

这里我们摘录这些书中的几段来试着进行理解,看看南怀瑾先生是如何讲道家经典的。例如,他在《老子他说》中讲到,你看道家的老祖宗,老子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形容“恍兮惚兮”,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昏头昏脑,“恍”是心字旁边发光,“惚”是心字里头流动,活泼得很,老子的“恍兮惚兮”是很光明、很活跃!这个境界里头是“真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是什么呀?就是有消息。“有信”是有一个象征,做一步工夫,有一步的现象出来。你懂了这个,也就懂了老子,懂了清净道,也懂了佛。这个是“万劫不坏”的。

 

又如他在《庄子諵譁》中对《庄子》内七篇的解读:“《庄子》的内七篇里,表面上都是如何解脱,顺其自然,但是有一个违反自然法则的,可以不随这个变化走而超越了这个变化的,只有懂了道的人才办得到,这个才是中心重点。我们读《庄子》的时候,往往被他这个自然变化,又美又幽默有趣的文字迷糊了,而忘记了中间有一个能够做主的。大凡一般研究《庄子》的,乃至我们喜欢庄子的人,据我的经验来看,古今以来各种注解,多半只注意到逍遥解脱顺其自然这一面,而忽视了逆行修道主宰生命的的这一面。”

 

再如他在《列子臆说》中于“说符篇”点题:“其实《列子》的文章和《庄子》的一样,外表是不给你做结论的。全篇的《说符》,开头讲什么,最后以这个故事做结论,其中意义深长,我只提起大家注意。这里把宇宙的哲学、人生的哲学、一切做人做事,领导别人或被人领导的道理统统告诉你了。

 

还有《参同契》一书,它是参同融合了老庄、道家的丹道和《易经》这三种原则相同的义理,用极为简要的文字阐述了养生修真的方法、步骤、境界等内容。南怀瑾先生当年讲述道家经典,从《老子》、《庄子》、《列子》到《参同契》,是一系列连贯讲下来的。他在《我说参同契》开篇中,首先说明了历史上《参同契》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这一本书在中国整体文化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古人更直指《参同契》是千古丹经之鼻祖。古今以来,尤其讲修道的神仙之学,要炼丹法,要返老还童求得长生不老之术,这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不仅如此,它可以说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很多相关学理,都来自这本书。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也把《参同契》看成是化学、地球物理、天文等等学问的重要源头。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往往忽略了这一本书。原因之一,就是这本书实在很难研究。

 

另外,南怀瑾先生更是强调要对这种经典反复阅读参研“以我读书的经验,这一生读他(朱云阳真人)的注解配合《参同契》,大概读了一百多次。想起来就把它重新读一次,一次有一次的体会,次次不同。所以不能说这些书已经看过了,不用再读了。很多人对学问方面不大注意,也就会对自己做工夫应该走的路搞不清楚,以至工夫到了某一阶段,就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才能再进步,所以唯一的办法是求之于古人。古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不管他是正派、邪派,就算是邪派的,有时候还会启发我们正的思想,这个诸位要特别注意。”(注:《参同契阐幽》 朱云阳 著)

 

综上,我们分析参研南怀瑾先生对道家典籍的著述,似乎能够看出,要学习弄懂道家经典,可以简要总结为两点一是要切实阅读参研这些经典的义理二是自身必须进行真实正确的修持更为简单的说,就是既要懂道理又要做工夫。否则,就成了单纯的文章研究,对身心气质的变化改善作用微乎其微。或可以说,这是对我们中国这些古老又珍贵的经典大材小用了。对于著述的义理,需要反复阅读参研典籍原文和南怀瑾先生的阐解。对于个人的修持方法,在南怀瑾先生的著述中,既有专著进行系统的述写,也有些非常珍贵、历来不传的秘密方法,散落在各本著述中。

 

(三)佛家

南怀瑾先生在佛家方面的著述,可分为亲自撰写的和对经典讲述及随堂开示的两大类。亲自撰写的有:《禅海蠡测》、《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禅话》、《禅与道概论》、《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定慧初修》、《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对经典讲述及随堂开示的有:《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什么》、《药师经的济世观》、《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宗镜录略讲》、《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如何修证佛法》、《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唯识与中观》、《习禅录影》、《禅七讲录汇编》、《参禅日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心经修证圆通法门般若正观略讲》、《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布施学毗耶娑问经》、《达摩多罗禅经》、《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习禅散记》、《戒律学原理摭言》、《南师讲随息》、《参禅切记从他觅》、《禅林寒假共修会上开示》、《佛教的孝道思想》、《观无量寿佛经大意》《观想白骨与般若的关系》、《观心.万缘放下》、《观音法门略讲》、《觉明为咎》、《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六妙门与三际托空》、《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普示念诵方法》《且说“三际托空”——禅定的观心法门》、《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实修安般守意经》、《谈忏悔》、《谈缘》、《听自己念佛声的观音法门》、《修行人的本分:达摩四观》、《准提法修持仪轨简要》、《准提法资料大全》。

 

上面所列的书目,有正式出版的,大都经过了南怀瑾先生的审定。还有一部分是发心者根据录音整理内部印行的,再有一小部分只有电子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南怀瑾先生对讲解佛法方面的内容,非常慎重,这些内容直接关乎个人的身心修持与证道。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要将讲课录音整理成文字,并且真实反映当时的意境,非常困难。所以,南怀瑾先生对有的佛法讲课记录不允许整理出版,以避免引起错解。也因此,发心者整理印行的书,都会提醒:此文字版用于听南老师录音时的参考,不要单独看文字版,以免出现误导错误。佛法之所以让人非常恭敬,从这些方面的严肃认真也能看出来。佛学、佛法方面的书,即便是内部翻印的经书或大德们的开示,几乎找不到一个错别字。

 

从量上来看,南怀瑾先生在佛家方面的著述最多,分量最重。他曾说中心思想在《论语别裁》和《原本大学微言》里,但他又说要读懂我南怀瑾只有这一本《禅海蠡测》。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前者对《论语》和《原本大学》重视,这是南怀瑾先生入世的心。对《禅海蠡测》的强调,这是南怀瑾先生出世的心。因为在他的著述中有很多地方,他都提到要用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情。在后来出版的《洞山指月》中有这么一段话“那么,中国从达摩禅师以后,统统走禅宗这个路线,从梁武帝以后直到唐代,可以说禅宗几乎影响了全世界。西方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西方哲学文化史叫黑暗时期,天主教的那个幕拉下来,完全是困在教庭里研究神学,所谓现代科学文明的影子都还没有。而在这个时候,整个东方像太阳一样,光芒照遍了全世界,尤其是朝鲜和日本,也包括我们本土的儒家和道家,在禅的整个笼罩之下。从轩辕黄帝开始,渐渐变成诸子百家的学问,因为禅一来,等于诸子百家的文化都是豆浆,还不能变成豆腐,豆浆变豆腐必须靠那个卤水,一点下去就变成豆腐了。诸子百家所有文化中心的那一点,就是禅。”这段话的比喻非常妙,佛法融进了中国原有的文化,是一种契合。南怀瑾先生有过一次出家的经历,那是他26-29岁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阅《大藏经》的三年,并发终生接续中国文化断层的大愿。后来赴台湾,他是以在家的身份来讲佛法的,有的场合是专门针对出家众开讲,也有针对普通在家众开讲的场合。南怀瑾先生的著述中,经常提到,先做好了人才能学佛。他还有这样一首诗来描写自己:“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南怀瑾先生为什么要以在家人的身份来讲佛法,因为他的大愿是“接续中国文化的断层”,他是要“收拾河山”。

 

南怀瑾先生佛家方面的著述,最强调的是真实修证。例如,他在《金刚经说什么》中讲到: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看起来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叫他起来做点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做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因此,学佛切不可学偏了,要能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用佛法对治自身的毛病。再如他的《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共二十八讲,以“见地、修证和行愿”为纲要,引证佛家经、律、论中的重要经典,并以过来人的修证经验,融会现教和密教,系统的讲解了修证佛法的步骤。还有,《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地就是范围,这本经典共分十七个范围来说明修证成佛的道理,南怀瑾先生特别选讲了其中“声闻地”部分,因为该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方面,目的是引导修行者进入正修行之路。在《心经修证圆通法门般若正观略讲》中,南怀瑾先生对《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分解讲析,《心经》的每句话都是修行的方法。

 

总之,从南怀瑾先生讲解佛经佛法的著述中能够看出他最强调的是真修实证

 

道三家每家的典籍都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南怀瑾先生选择讲解的经典是这三家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源头经典如果能切实参研并结合实修把握其真实的义理就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进而深入经藏不断提升以臻至善境界

 

所谓真理只有一个,儒、佛、道三家最高的道理是相同相通的。通过参研南怀瑾先生的著述,可以看出,他在讲课中有意贯通三家。他在讲解儒家典籍中,会用佛、道之理解释儒家之义。同样,在讲解佛、道经典时,又会用儒家之说进行贯通。他在《老子他说》中对儒、佛、道三家有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须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四)综合类

这一类正式出版的著述有《新旧教育的变与惑》、《历史的经验》、《中国文化泛言》、《易经杂说》《金粟轩纪年诗初集》、《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南怀瑾演讲录》、《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漫谈中国文化》、《南怀瑾先生答问集》、《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等。在这些著述中,南怀瑾先生讲易经,讲新旧交替时代对于青年的教育问题,从《黄帝内经》探讨生命科学,谈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以及用对话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

 

在《易经杂说》中,南怀瑾先生系统的讲了学习和运用《易经》的一些原则、方法,以及所涉及到与《易经》有关的诸多内容。          

      

在《易经系传别讲》中,南怀瑾先生结合历史、社会事务和自身经验,逐段逐句详细阐释了《易经系辞上下传》的内容。

 

《中国文化泛言》汇集了南怀瑾先生历年来为自己的著述、他人的作品和一些整理出版的古籍所撰写的序跋,原名《序集》,1986年初次出版。内容涉及甚广:儒家、道家、易经、禅宗、经书、典籍、历史等等。通读、细读全书,可于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学说摄其纲要,有一册在手、能览众山之功用。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是南怀瑾先生与美国的管理学专家彼得.圣吉的四次对话录,彼得.圣吉有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中,南怀瑾先生与彼得.圣吉的对话主要是禅修静坐方面的内容,约一百多页,习静坐者宜反复阅读体会;下编中,南怀瑾先生与彼得.圣吉讨论了生命科学的问题,南怀瑾先生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讲起,阐释讲解了生命、脑科学、光与音声、瑜伽、科技与精神修养、意识与梦等等诸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南怀瑾先生反复强调的某些重要观点,应引起注意并理解。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有胡松年居士从美国回来,代表海外友朋和同道向南怀瑾先生请教生死问题,南怀瑾先生随机开课讲解回答了这个大问题,时在2006214日、215日,这本书就是对这两天讲课的记录整理。生死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又往哪里去?大概从有人类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在追寻这个问题,但又一直没有答案。这个问题,大概只有在大彻大悟的人那里才有答案,但这又并非文字所能确切表述,自身要证悟到才可以。在本书中,南怀瑾先生以他的方式讲解回答了这个问题。有些内容,在普通人看来好像是神话,那是因为我们的程度不够。所以读书切不可断章取义,只看部分,却忘了整体,参透其中的义理才是关键。

 

《南怀瑾讲演录》收录了南怀瑾先生五次演讲的记录:第一次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和工商文化》,时在20049月,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其他听众一百多人参加了听讲;第二次演讲的题目是《大会计》,时在200410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学生和部分官员、学者、商界人士等约一千人参加了听讲;第三次演讲的题目是《人文问题》,时在20059月,金鼎俱乐部会员、中国工商联和海南航空集团高层干部等一百二十多人参加了听讲;第四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时在2005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及各界人士二百四十多人参加了听讲;第五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时在20068月,由文汇报、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主办,两岸出版与传媒界资深人士等200余人听讲。南怀瑾先生这些演讲涉及面很广,但充满睿智、浅显易懂,充分展现了南怀瑾先生学识渊博而又通达自在的人格魅力,读后发人深省,颇受启发。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中,南怀瑾先生结合自身的实证经验,引用生活实例,重点阐释了《黄帝内经》的精神和中医学的基本观念。

 

漫谈中国文化》,这本书辑录了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这三次分别是南师应中国银监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教育基金会是南怀瑾先生1989年发起成立的)、人大国学院的邀请而演讲形成的。南怀瑾先生将资本经济、现实生活和国学文化联系起来讲解,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书中的内容保留了南怀瑾先生演讲的风格,读后能生颇多启发,毫无枯燥之感。南怀瑾先生讲资本经济方面的内容,并非空泛而谈。因为南怀瑾先生有自己经营的经历,例如他曾亲自担任过修建金温铁路公司的董事长,坐镇香港指挥,没有踏进现场一步,却推动完成了铁路的建设,事情经过在《南怀瑾与金温铁路》中有详细记录。(注:金温铁路是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到的,近百年来,多次倡导建设,都没能完成。)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是2000年之后,南怀瑾先生与学生的对话录,对有关宗教、学佛、修行、打坐、人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用智慧的语言指点人生迷津,解答了修行次第中的困惑。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这本书一共十六篇,第一篇是《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这是南怀瑾先生亲自撰写成文的,梳理叙述了从夏商周到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教育的演变,内容发人深省。其余十五篇,则是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学习班的讲课内容,涉猎广泛,含有教育、文学、学佛、人生、人性、论儒家、静坐修养、生命科学、经史合参、农工商、诗词、东西文化的体用问题、为老师家长的解疑释惑等等,这些内容读来都极具启发性。

 

我们分析南怀瑾先生这些讲课或问答对话记录,能够看出来,其中是有一条主线的,这条主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讲人文教育、工商经济、佛法修行或者是生命科学等等内容时,都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条主线,这也正相合于他“接续中国文化断层”的终生夙愿。

 

(五)其他类(音、视频)

另外,南怀瑾先生的讲课,留下了大量的音、视频记录。对于这些音、视频,特别是讲佛法方面的,在读著述文字的同时,结合听看音视频,更会有助于对义理的正确理解。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公众号搜索到。

 

三、南怀瑾著述的受众与作用

南怀瑾先生著述的受众极为广泛,涉及到学术、政治、经济、工商、宗教等几乎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的读者,年龄不分大小,职务不分高低,学识不分深浅,都可以读进去。这是因为南怀瑾先生讲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深入浅出,化古奥为简单,学问深者能从中得到领悟,学问浅者也能得到领悟,可以说是打通了庙堂与江湖。曾有网友整理了一份与南怀瑾先生相关的人员名单,看了这份名单,恐怕每个人都会惊叹南怀瑾著述的受众面以及本人的影响是多么广大。

南怀瑾先生的著述具有实用性,尤其是在身心修养方面。在他的著述中,还穿插讲述了很多可以实际操作的身心修养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在古代为不传之秘。他结合自身的实证经验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阐述其中真实的义理,不仅让读者能够读懂文本,还能再进一步去生活中实证,改善转化自我的身心气质。

 

四、南怀瑾著述和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未来

当前,中国政府层面提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南怀瑾先生在26岁就深宏誓愿“接续中国文化的断层”,那是1943年。因历史原因,中国近代疲弱落后,遭受了西方的打击侵略。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几乎要全盘否定自身的传统文化。在这段漫长混乱的近代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等于是被拦腰砍了一刀,命悬一线。再看看现在的灿烂世界,物质方面是越来越绚烂多彩了,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对于内在的精神方面,有多少人能够反躬自省呢?南怀瑾先生的著述现在是畅销书,这说明他讲的传统文化正在打动很多人的心灵。

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面很广,如何进行传承与复兴,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南怀瑾先生的著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等传统经典进行了极为通俗化的讲解,这些著述可以说是传统经典的入门钥匙。如果能够系统的全部通读,并进行真实的自我身心修养,再扩而广之深入原典研究,成就自身,影响周围,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其实,这种情况正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目前,读南怀瑾著述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种子的力量,我们可以说南怀瑾著述和他的学生就是种子。随着历史趋势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努力下,恢复元气,恢复本来应有的面目,为世界人类的精神找到依归之处。

 

如何研读南怀瑾著述并深入经典

南怀瑾先生的著述涉及面极为广泛,他讲经典、讲历史、讲经济、讲谋略、讲修行,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化”这条主线。但对于文化这个词,它所包涵的内容千千万万。那么该如何去阅读并进而深入呢?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要简要的进行回答的话,还是要学习南怀瑾先生的实证精神。在认真阅读学习的同时,还得坚持静修,能够调理自己的身心。如果只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表面知识,不能进行身心的实修验证,几乎是不可能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实义理的。南怀瑾先生强调读经典,要把身心投进去,每句话、每个字都不能忽略,有些内容需要反复看,无数遍的看,才能真正的理解。

在南怀瑾先生去世一周年时,北京四观书院的廖彬宇先生写过一篇纪念文章。这篇文章对南怀瑾先生做学问的看法是这样的:“南怀瑾先生读书极多极广,却绝非一般所说的学者。他没有学问的包袱,也不受学问所累。南怀瑾素非皓首穷经之人,更非埋首书斋之辈。他不以学问为专业,也不让学问自成一物。他对实务的真实感极强,对生命之谛观与世局之照察,均非学者可望其项背。他是修行人,也是个纵横家。他是传奇人物,也是个在世间与出世间从容自在出出入入之人。因此,他的影响力,不只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之人,更遍在于民间的三教与九流。”这段评论非常中肯,南怀瑾先生的著述恢复了中华传统经典的活泼性,读者完全可以轻松的来阅读这些看来古奥严肃的经典,于不知不觉中领悟其义理,再进而深入原典,不断地升华自我,影响周围。

南怀瑾先生是一个点灯的人!

 

2020年8月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