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五分钟的教育
作者:国琴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今夜无月,星空熠熠,边塞如洗的苍穹褪却了白日里的尘埃与嘈杂,越发显得洁净庄严。点燃一柱清香,我静坐几案前,回想自己36岁至今多年来点点滴滴的变化与成长,执笔释怀,借以缅怀慰一位从未谋面却影响和改变我后半生的老人——南太老师怀瑾先生。

 

二零一零年春的一个周末,丈夫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南太老师怀瑾先生《南禅七日》的视频资料,便兴奋地约我一同观看,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么一看,给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一年我三十六岁,在质监系统一线从事稽查工作,保障“两个安全”(当时是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遏制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依法行政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总结自己七年来的行政执法工作,自认为做到了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无愧于头顶的蛇杖,双肩的方圆。但随着二零零八年地方经济的加快发展,政府改革的深化进行,越来越多合情不合法、合理不合法的行为集中涌现,“法律、法规”与“地情、人情”之间的矛盾关系错综复杂,不但成为我工作中的拦路虎,甚至一度扰乱了我本该具备的正常职业判断:有的案件在调查中,行政相对人虽然明知违法但却满腹合理牢骚,我恻隐之心难免显露;有的案件在取证过程中,行政相对人如实提供材料却不知已违法,我纠结之心难以两端;有的案件依据法律查处结案之后,“罚过是否相当?”“教育和处罚如何体现?”等诸多问题在我内心仍存困惑,久觉不安。我深知工作这样干下去,我是受不了的,必须得找到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哪怕是一个理念性的启发、一个改变思路的灵感。为此我花了8个多月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资料和案例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但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间久了,工作便成了一件痛苦的事,点滴积累成压力,搞的身心疲惫,逐渐在心中郁结成一把锁。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观看的《南禅七日》。

 

太老师在《南禅七日》第一集开篇中讲学习“佛法”要做到“四依四不依”,当讲到“‘依法不依人’……这里的‘法’指的是‘佛法’,是指一切事,事指事实,一切理,理指道理。一切事、一切理综合拢来就叫‘法’”时,我整个人顿时愣住了,似有所悟却仍在云里雾里,大脑中不断重复“一切事、一切理”……,然而太老师下面一句“事和理配合起来就叫‘法’”真可谓拨云见日,让我茅塞顿开,那一刻知道自己找到开锁的钥匙和学习的方向。其实我听到这里,《南禅七日》第一集太老师开讲不过五分钟,所以被我称之为“五分钟的教育”,但要说明一点的是,在这五分钟里太老师明确讲到“这里说的法是‘佛法’,不同于一般普通法律意义上的‘法’”,但事情就这样机缘巧合,这个“佛法”轻而易举且真实地解决了我在“法律适用”中遇到的工作难题(这也对我今后对佛法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随后抛开自己原有法律知识理解观念,转而去学习传统法及古法核心 “礼”的精髓,了解中国传统法将道德视为执法的精神和灵魂,继而明白“为政之道,在人情世故”之内涵,进一步拓宽对现代法的认识,在执法理念上“盗用”佛法中的“一切事、一切理”的概念,力求“事实上求真、求实,道理上求纯、求净”,在实践中探索“合法、合情、合理”的说理式执法模式,将服务纳入执法,简化办案难度,极大提高工作效能和社会影响力。当年年底我的工作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认可,获得“全国办案能手”称号,也是全国第一名女办案能手。近年来,我的工作经验受到省稽查局的重视,在全省推广。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可以说,太老师五分钟的教育,由工作推及做人,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星火燎原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我捧起南太老师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认真读。这一年我四十岁整,距离二零一贰年第一次读这部书已两年有余。细究起这两次读《论语别裁》,都有故事根源,对我人生的选择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零零八年女儿出生,许是考虑到她将来的教育问题,丈夫推荐我看南太老师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但当时因种种原因,书放在那里,只是偶尔才去翻阅,直到二零一二年夏初,我利用晚上女儿睡着之后的时间看这部书,用了15天读完。自此这部书成为了我思想行动的指南。

 

书中南太老师怀瑾先生引经据典,用通俗的语言解读《论语》,系统、完整地还原了一个首尾一贯的《论语》,孔子万世宗师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更加清晰先圣孔子施教的目的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地施教的灵活教育方法。同时,这部书又不自成一体,它亦首尾相连,每一句话都闪耀着南太老师怀瑾先生思想智慧的光芒,这部书横跨千年成为贯通两位历史老人思想的桥梁。看这部书,我眼前常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先圣孔子手持《论语别裁》,拿出好酒招待太老师,与太老师坐饮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但这部书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感动和力量。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南太老师怀瑾先生则由此引发感慨“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太重大了,决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送掉”。书中事关文化传承的教诲无处不在,我被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所震撼,被他们将传统文化传承视为己任,用生命去阐释的淡然洒脱所震撼。这份济世的大度感动着我,感染着我,带给我力量,指引我前行。

 

如果说二零一二年读这部书,促使后来我们夫妇选择送孩子离疆去内地学国学(因为新疆没有这样的教育机构),那么两年后送孩子上学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沿这个方向开展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信心。

 

二零一四年九月我送孩子到庙港读书,计划十一月初返疆。孩子在校寄读,周末才能回来,我平时闲得难受,便想找个义工做,聊以打发时间,因此有缘结识了几位曾在南师身边工作过的人员。

 

和她们在一起度过的两个月的时光我是快乐、时刻都在进步的,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描述我的心得:虽不曾相识,相见却是那么朴实自然,像极了亲人;虽不曾说教,影响却无刻不在,我犹如重生。她们随时自然给与他人关心和帮助,小我大家,没有说教,却让周围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她们不着痕迹的点拨,使我原本“点线面”化不连贯的知识体系得以重建,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一套整体 思维架构,我开始重新认识生命,思考人生。她们遵循着太老师的教诲,继续自己的工作,似乎太老师从未离开过。她们用行动诠释教育带来的信仰以及信仰所产生的力量,那是薪火相传的力量!由此亲眼所见所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回到新疆后,我捧起《论语别裁》再次阅读,得到教化的心灵宁静而从容,有时读着读着我会微笑着发出感触:四十岁真好。时光荏苒,转眼又经两年,我不知何时已加入她们的队伍,成为一粒火种,守着本分走在路上。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