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老七想念南师,感恩南师。
自南师离开后,无数次朋友同事们谈起南师时,不太敢发言,一则言语无法表达内心的重重(chong)感受,更多是愧于自己的思想行为,不好意思谈起曾在大学堂里工作学习过,这意味着曾在老师身边出现过听过课的同学—老七在南师大德身边存在过而却仍如此小人非凡,对不起老师的慈悲与大恩。
时光飞逝,转眼南师离开5年了,每每念起,深自忏悔,不论时空,南师的慈悲一直加持和帮助着我、照顾着我,越是困难时越是感受到生生不息的老师智慧的力量和保护。感受着南师的慈悲,是生命中光明幸福的原动力,让我想要努力,想要多一点解脱身心束缚的信心和力量。
对老师的想念和感恩,特别是近几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和实践,越发感知南师的通达和慈悲智慧,老师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同时因近期有幸在山中道场学习工作,有更多机会安静下来整理自己,开始试着想要分享一点学习体会,也给自己做个整理。
一、认为自己最受益处是开始知道“反省”。
数十年自以为是的岁月里,感受上有好有坏有累有喜,经济上有
“小资”时亦有落魄处,多次变化地方人事环境,想要寻找和变化为“更好的自己”,时光累积道理滴点渗来,我终于实践到能变的“根”:不在外境人事经济,在自己的“心”。
南师说:“知道了一点就要去做”,开始有意识地引导自己过“知反省”的日子,不断从家庭、工作、人事中观察: “万象都缘一念波”,真的是自己给的人事和环境;“善恶无门惟人自召”,是自己的动机念头像开关一样,启动变化着人生。所以,要知道、反省、转变自己, 是自修的根本。
“吹毛用了急须磨”,南老师说“吹毛是古代形容锋利的宝剑,只要把毛发对着剑锋,一吹就断,它太锋利了。这是形容人们的聪明智虑,不管你有多么锋利,多么敏捷能干,如果不能随时回转反省自修而还归平静,包你很快完蛋,而且此心被习气所污染,就如滚滚旋转的车轮,不停不回,堕落不堪了。所以说,就算你聪明伶俐得像一把吹毛宝剑一样,也必须要知道随时随地,好好保养它,轻轻一用,就必须再磨砺干净啊!”
虽然常提醒反省,其实一直不断地做错事对不起他人不断地自以为是,好在,只要不忘记反省,转变总会发生一点点,回头看时,比起上回仿佛有进步。随着“反求诸己”的实践,心量和空间开始不同:人、事、执著、情绪对内心的影响力慢慢减弱;忆往昔更多对不起他人更多感恩与温暖;当下从自己做起更多自在。这种感受言不及义,必须自己去做才晓得。
我以为这是南师给我的第一大教诲与受益处:知道要时时处处反省,并老实去做。
二、反省后就知道了一件事,下手处唯有“自己”。
经历越多越是看到人生知道道理容易,从自己下手难。各种
道理和理念仿佛是“给自己更好的理由”和“给他人做尺子”用的。
“自己怎么做?”我以为这才是核心。
当学着以“自己当如何”的时候,对他人环境的不满不断减小,开始面对自己真实处。想法、情绪、身体状态、对人对事的认知和选择也相对清晰。随着外力影响的逐步递减,内心力量仿佛逐步增加,经常看到自己的各种“自私自虑怕苦求乐”之状。
自我修正之路,漫漫兮至遥,心念南师,又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各种烦恼、局限中观察自己居然时时也有偷闲偷乐之感,也许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点滴进步和改变,亦让自己忧虑复欢乐。
从自己下手,从自己努力,我以为这是我想让自己走的路,也是在实践中发现这是我唯一能走得下去也是唯一越走越开阔的路。老师常讲:“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佛助。”我很想接一句:“自助而后南师助”,感恩南师。
《点灯的人》中说“南老师是随时在做教育,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回忆老师的身教言传,反省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习气,是向老师学习最起码的着眼点。”
从自己下手,从念头言语行为知道自己,人、事、经历中会越来越体会到因果的自然规律,自己的因自己的果无关他人与风月。
从自己下手,我以为这是老师给我的另一大教诲,及我的受益处。
三、自修—不断知道和转变自己的心理、行为。
一直说“要自修”,其实一直不断在重复、反复地错、陷入习气,不断挖坑填坑再挖坑……有实修好友鼓励说:加油,不过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意思是不死就一直战,其实我想死了还得战。
遵照南师教诲对自己的自修路线总结为:
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师说这是自修的起步和根本。一点点摸自己的各种习气行为心念。先在“诸恶莫作”上,知改。
2. “做人做事中,是习气暴露的时候,亦是习气转化的过程和契机。”这句话是我在大学堂听课时马宏达秘书发言时所说,我记录下来常常自勉。所以读书知道理若不在人事上磨砺,若不在自己身上认知实践,“我”越大,“见解”越正确,固执越多,哪里来的解脱?
3. 特别要注意“读书人”的自大,难道你看到了珠宝,珠宝就是你的了吗?书中的道和你的关系?
这是近来我常常看自己的地方,我读南师的书较早,二十多岁就开始接触了,当时读时就觉得很多地方“心开意解”很是自得;再二十年的风雨交加各地各处人事磨砺,才知“知道”和“做到”是两个。
南师在《如何修证佛法》开篇提到:“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 “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录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以上是我对自修的一点书面理解和思考,停留在道理的感受中,希望勉励自己做一点点。这是老师给我的又一大教诲。
四、近期刚刚更新的一点体会:关注自己是否还在外求?
求外形“好”时,胖胖瘦瘦洋气土气各种不满,被此想所限;
求“做人”好时,发现无论怎样,有觉得你好必然有觉得你不好,听到夸则喜被议论不好则嗔,为他人评价所限;
求做“好人”也不靠谱,就求“做事”吧,做事中求理解和支持,继续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做法,都会有好的效果,有各种利弊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你既然如此做,自然有认为你做得尚可,也必有认为不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做事时求好,依然会被求好之心所限,并影响到做事时的心念。
好吧,南师曾讲“做事时义所当为”,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开始学着做人做事时问自己的内心,当为?不当为?为公怎样更好?私心否?悄无声息的又开始“求自得自乐自我进步”。近期突然发现, “崇高必然堕落,积聚终会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发现有高必有低,有开必有合,有乐必有苦, 若有“求乐”之心,依然被其所限制。
果然是“有求皆苦”,有求则必为“所求”而累。
还是平实好。简单、平淡、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管他乐与不乐,好与坏之“苹果”(评价与结果)。
五、对教育的几点思考。
老七从业以来,前十几年从事法律工作;于2011年初改行进入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学习做老师,参与到南老师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小学教育,见识到开放性、传统文化文武兼修的教育方式;同时有幸参与大学堂晚餐后的学习,在南老师身边呆一呆;也见识到不同领域出类拔萃的各种人物,听他们的经历和修行。从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辞职后,于2014年中旬起参与一国际公学传统文化小学部的创办,实践中,慢慢对“践行南师教育理念”,积累了一点体会。下面简单分享几点:
1.教育从哪里开始?
从洒扫应对开始,人格培养开始,关注内心。
更重要的是要先从自己做起开始。
2. 自己都成问题怎么教孩子呢?
南师说“先教怎么穿衣服,怎么洗脸,怎么端碗,怎么吃饭。现在的社会,连大人们都没有这些规矩了,鞋子乱丢,东西乱放,垃圾乱丢,穿衣服没有规矩,做人也没有规矩,讲话没有礼貌……这些都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
3、 “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南师在《原本大学微言》中讲到,学问所在: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心的力量自能转变。
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这时候如果能顺应每个孩子“想好”的天性,保护和帮助他的主动性。那么,教育能出现更好的效果。
4、读书要这样读——吟诵。
南师说:“儿童教育的重点,初步先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现在的是看书不是读书。读书要背书,要入藏。” “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或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
南师所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两千年以来传统的读书方式。南师读书示范的有:《冬日遣怀》、《清明》、《滕王阁序》等。
我最早接触到“唱诵”,是太湖大学堂宏忍师父唱佛教偈诵,一天忙碌下来,纷纷扰扰疲惫,跟着唱一嗓子“阿”字即身心畅快。后来有一回宏忍师吟诵诗歌《游子吟》,不少老师当场哭了。我开始越来越注意到“吟诵”的读书方式,发现它能触动己心。
再后来我在成都学校时被安排上吟诵课,开始从近体诗学起边学边教。几年下来,成为了这种传统读书方式的受益者,同时实践出孩子们“唱着读书”学习效果更好的经验。
现在常常想起那段在上下班路上学吟诵,现学现卖结果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的日子。那段时光是一段“难缠”的逆境,所在的小学部股东变更、管理权交替、遇到十分“固执”的老人家领导,很多事情“不得已”而为之。比如“吟诵课”比如“各种变化”。事后再看,人往往是在逆境中更加扎实地看得到真实与获得成长。
这里特别分享下自己吟诵方面的学习体会:
以前读书背了就忘,忘了也就不爱背了;看书了没?看了,讲了啥,说不清。用吟诵的方式后,“背会”变得较简单,更重要是专注度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读书效果是真好。如南师所言,这样读书记忆东西比较快,而且是有情有趣轻松背诵;其次容易调动起真情实感,对诗歌文章的理解深,常常打动自己;心被感动时,诗文中忧国爱民的情怀豁达潇洒的个性能影响到自己的观念;同时吟诵时声气相合,疏通经脉,有益健康,是读书人十分实用的养生方式。
南师讲“开口念诵等于在修气修脉……”如果结合佛教偈诵的唱诵要点,益处更大。
基于以上,我常常想:孩子们如果回归从小用吟诵的方式读书,既易背诵理解,又可德育,又练了气健康身体,同时可体会到专注读书之乐趣,又可从“心平气和、专注投入”地读书到做人做事也要“心平气和、专注投入” ……读书修身养性的气质和功能慢慢由内而外发出来,很有意思。
六、老七没有解决一直需要面对的固有问题:
(一)对自己的执著胜于普通“未号称修学”的人。
很执著自己的身体,敏感于针刀等器械,害怕身体的疼痛伤害;
执著于心理感受和想法,外境因缘与自己所想相背时,各种分别心和远离状。
害怕吃苦。对身心的苦痛敏感、害怕,追究自己年轻时开始信仰佛教,深藏的心理是害怕吃苦,以自己信佛修行想要少临苦境,这种念头藏在心里,至今依然固有。看到书中讲有修行的大德死于毒药死于被害的情节则不愿意接受,想起《金刚经》中,“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一念及此,我都害怕不能忍,若有遭遇觉得无法想象的痛楚,而况于不嗔恨?
这种对身心的强烈执著,我理解应需要通过实实在在地修行做事,增加福报与智慧才能得以慢慢减弱,直至解脱。
(二)怕苦则想乐,一直容易放逸放散,跟着自己的感觉跑,遇到人事常分别执着,起起伏伏,上上下下,从身体、心理、做事方面进步很慢。究其根源,近期有师父指出是“没有发心”,关于此处,尚在思考中,想从做事中慢慢挖掘自己的发心处是在哪里?发心了又是怎样的状态?尚在摸索中。怎样是发心?怎样能够自律不放逸?同时觉得“发心”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处处是“我”。
(三)情重,喜欢被好的对待。此习气深重,不知如何如何,尚待下回分解。
以上是老七同学的报告。想对过往人事道声“对不起”,对现有的自己提醒要“吃苦耐修”,也是整理思路,心念南师,求大神指点。虽粗鄙简陋,一颗小人心,但有一点诚实。从南师和南师的学生大人处常年来得到太多指点和各种帮助,不胜感恩。
结尾,我想与大家分享一句话:“活着就是快乐的” 。
在生老病死吃饭穿衣挣工资发牢骚,养娃还被娃嫌弃,无语怨东风,全民务实教育体系评价体系大多是物质标准的时光里,活着就是快乐的,需要多深厚的修为和恬淡乐观的心理,需要多么大的心量,需要多么踏实的做事“去恶为善”,需要多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在这里祝福大家:忙中勿忘养生机,流转中勿忘修行。愿我们大家皆身心安康自修实修。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