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浩:在“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作者:贾 浩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作者     贾浩博士,全国政协海外特邀委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务理事,留美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复旦大学特约研究员。 曾任华盛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美国际交流中心总裁,中国留美学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会会长,美国华盛顿大华府华人专业团体联合会创始会长(1998-2000)。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哲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法学硕士。贾亦斌先生之子。

 

2018年3月17-18日,“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恒南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南怀瑾学术研究会、恒南书院、江村市隐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浙商总会、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协办,恒南书院承办。

 

本文系作者在纪念大会上的致辞。经作者审定,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贾 浩

 

首先,感谢大会组织和举办方(尤其是老友、恒南书院院长李慈雄先生)的热情邀请和周到安排,非常荣幸和高兴能参加今天的大会!

 

南师的亲属后人,各位领导,各位大德和嘉宾:

 

今天的大会,是对南师怀瑾先生百年诞辰,对南师精神和愿业最好的纪念、继承和弘扬!

 

我想以认识南师30余年来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缅怀和思念南师。

 

1、父辈的世交之谊

 

抗战初期,先父贾亦斌以一名时年24岁的青年军官,毅然请缨投身抗日战争,参加了包括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及其后徐州、武汉、鄂西与长沙五大会战。当时因国军大批军官士卒的阵亡与损失,父亲以参加多次大战的实战与指挥经验,于1940年8月被调至成都中央军官学校担任军事教官,任军官教导队步兵校尉官研究班上校战术教官兼区队长。南师当时是中央军校的政治教官,两人当时都仅20余岁,作为投身抗战、风华正茂的同事挚友,相处时间虽不长(父亲1941年7月被授予将军衔,又重上前线),却从此建立了终身不渝的深厚友情。

 

2、南师的言传身教

 

1985年2月,我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院)获美国外交和政治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后于该年8月下旬前往位于美国首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任访问学者。在此后的三年中,有幸结识南师并得其言传身教。

 

记得1985-86年之交,接到父亲从北京来的电话,告知有位台湾留美的斯坦福大学博士李慈雄先生,受其师,也是父亲的老友和抗战时同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之托,前往北京家中看望;慈雄返美后将与我联系,并将向南老师引荐。父亲并要我好好向南师学习、悟道。

 

果然,没几天慈雄就与我电话联系,并在周末的下午来到我当时寄居、位于华盛顿市区16街1708号的美国房东家中(远远对着美国总统府白宫)。我和慈雄俩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慈雄又带着我去拜见了他称为奇人的南师怀瑾。

 

在美国相交的近三年时间里,南师的言传身教,终身难忘!当时南师在华府郊区维州麦克林的宅子,永远是个海内外高朋满座、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的大家庭。南师的时间也永远排得满满的。从传道授业解惑、打坐养生、议论时政、诗词文学、人生哲理、排难解纷到幽默玩笑,凡所应有、无不尽有。一到“南师大食堂”开饭时,就更别提多热闹了。虽然岁月荏苒,一晃已30多年,当时的情景仍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当时我开始在美攻读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学业很忙。但周末只要一有时间,就往南师家跑,还常带着太太和小女前去。南师的很多教诲,有些当时似乎明白了,有些当时还费琢磨,但往往许多年经历世故人情更多后,才又有更深的感悟。记得南师当时已在组织中外弟子,计划将包括《论语别裁》等所有著作都译成英文等各种外语。南师还让他的大弟子朱文光先生,将美国的交通规则与驾驶考题,详详细细、非常耐心地向我们大陆来的年轻人讲授。

 

 

3、正如学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先贤,我们今天也应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与学习南师。

 

南师一生,对国家和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终身研习、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与其核心,即以儒、墨、道、法、易,兵、农、医、艺、释等为主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千年绵延至今,蔚为壮观的中华文明智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南师终生身体力行,以知、思、言、行合一,而达成了德、言、功的“三立”合一。

 

此前各位嘉宾都详细和深入地介绍了南师的立德、立言,以下就自己所耳濡目染者谈谈南师的事功方面:

 

(1)创建民间“光华教育基金会”和“光华科技基金会”

 

上世纪90年代初起,在南师和弟子的发起与推动下,成立了民间的“光华教育基金会”和“光华科技基金会”,南师任基金会的理事长,邀请父亲担任副理事长。这两个基金会,是改革开放后创立最早、资助学生和教师数量最多、持续至今已近三十年仍极为活跃的我国最大的民间教育基金会之一。她们帮助成就了全中国高校成千上万的寒门子弟,使之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甚至栋梁之才。今天在座的哈工大强文义校长就曾是当时“光华科技基金会”的理事。

 

 

(2)金温铁路

 

金温铁路是一条从浙江金华通往温州的铁路,早在1921年,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建造金温铁路的构想。1989年3月15日,南师在香港寓所完成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一文,阐述了他对金温铁路建设的真知灼见。他说,修建金温铁路,实际上不只是资金问题,还是怎样建立一个可行性的办法问题。他在同温州市领导交谈中说:“要修建金温铁路,最重要的是海外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一家铁路公司,拥有独立经营的自主权,打破原有铁路必须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经营的陈规。”南师的意见得到了浙江省政府领导的赞赏。1989年至1990年底,在双方共同对金温铁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地理进行考察、认定的基础上,签订了合资建设金温铁路的意向书、协议书和审议纪要等有关文件,后又得到中央和铁道部的认可与批准。

 

金温铁路于1992年12月18日开工兴建,1998年6月11日全线通车运营。建成后,成为连接浙江沿海与内陆的交通大动脉。此线从浙赣线东孝站引出,途经金华市、丽水市到温州市。全程252公里,全线建有26个车站、148座桥梁、98座隧道、889座涵渠,工程总投资近30亿元。金温铁路途经地区占浙江省57%的土地面积和49%的人口,因地理条件复杂,建设施工难度极大。金温铁路还是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由浙江省地方,铁道部和香港三方合资兴建的铁路。为建金温铁路,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金温铁路的建成开通,有力地促进了温州市和浙西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为完善东南沿海铁路路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1998年4月全线通车前夕,金温公司董事会又遵照南师 “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愿望,同意将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在金温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成为由浙江省(占股份55%)和铁道部(占股份45%)两方合资的铁路。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金温铁路酝酿尤其是建设期间,南师邀请父亲与兄长贾宁以顾问身份参与,并与中央、铁道部与浙江省沟通。那些年,我回国时每每听到父、兄们谈到金温铁路建设中遇到并克服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南师不计个人得失、排除万难,与浙江省和铁道部合作,最后共同建成了金温铁路。南师对金温铁路倡议于前、推动建成于后,并 “功成身退,还路于民”,将股权全部转让给浙江省与铁道部,阙功甚伟。

 

 

3、最后,谈一点父亲和南师,共同为两岸对话与祖国和平统一,呕心沥血、铺路搭桥的故事。

 

经国先生1988年1月13日过世后,南师因关注台湾岛内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于同月由美国移居香港。

 

从我和各方得此信息后,已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也于1月22日以个人探亲名义访问香港,一直待到当年3月5日回京参加两会。父亲访港期间,共接触了台、港有关方面人士约500多人次,并多次隔海与台湾老同事、老朋友通电话,了解情况和做工作。而最重要的是,他与数十年未见的老友南师,进行了7次长时间的唔面交谈,共谋和平统一的大计。此后,父亲于1990年12月下旬至次年年初,1991年2月13日-19日,以及该年3月17日-27日,又数度陪同中央对台工作有关领导赴港,与南师和台湾方面的有关人士,就两岸关系发展进一步沟通与商谈。这些接触与会谈,为此后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和“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诞生,做了铺垫和准备工作。

 

但在与台湾方面的接触会谈中,父亲已感到当时的台湾当局和领导人对统一并无诚意,而是统一其表、台独其实。所以就开始组织研究,写作与发表了首部系统论述台独及其要害的《论台独》一书,于1993年在大陆和台湾两地以简体、繁体字先后出版。

 

今天,祖国和平统一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最近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这几天的《台湾旅行法》等,更是预示了中美关系形势的险阻与挑战。但如南师常说的,祸福相倚,我们知己知彼,应对处理得当,终将战胜艰难险阻,转化为又一次的历练。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纪念南师诞辰100周年,今年还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戊戌变法120周年(双甲子年),是家母的先人,伟大的爱国者、中国维新改革运动的先行者谭嗣同先生殉难120周年纪念。

 

我们一定要继承南师和历代中华先贤、志士仁人的精神与宏愿,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智慧的全面传承与发扬光大,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的最终统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