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涵:永远的怀念——我与南怀瑾先生的出版之缘
作者:孙涵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作者孙涵女士,为东方出版社总编辑。本文源自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南怀瑾文教基金会,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发下“为保卫中华文化而战”之弘愿,历经七十年言传身教,南怀瑾先生及其著述为海内外亿万读者所熟知。而其真正被大陆地区认识、接受并热议,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最早的是海南三环出版社引进出版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此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陆续推出南怀瑾的著述。但当时的市场较为混乱,出版者也比较多,更没有有计划的推广。进入21世纪,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南先生作为国学大家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知,他的相关著作成为出版者目光的焦点。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当2008年2月我从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个朋友处得知,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意寻找新的合作方出版其著述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出版机会,也会是个重要的出版事件,于是马上表达了热切的合作意愿。南先生在了解了出版社基本情况后,表示愿意进一步接触并希望直接与出版方负责人洽谈。于是有了2008年3月,黄书元社长和我的第一次吴江太湖大学堂之行。

我清楚记得第一次见到传闻中的南怀瑾先生时的感觉——清矍、整洁、温和,眼神清亮,面含笑意,口音很重的普通话始终不急不徐,音调不高但显然底气很足。因到的比较晚,主要的交谈是在大学堂的饭厅里。当天的饭厅有一个主桌和两个副桌,大约30人左右,南先生介绍说,几乎每天都这样,他晚饭和大家一道吃,谈谈话,聊聊天。在太湖大学堂,来的都是客,饿了在这吃,累了在这儿睡,烦了还可以去禅堂打坐静心。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他对黄书元社长说,“你是人民出版社,我是人民公社大食堂,都是人民嘛!”当时我就感觉——有门!果不其然,详细沟通和多方了解后,南先生认可人民出版社对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决定与人民出版社合作,以东方出版社的名义出版发行其著述。

2008年4月,在太湖大学堂,九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亲自与黄书元社长签署了出版合同,还专门安排了见证人——从美国回国的大律师吴研雷先生,并要求他也在合同上签字。他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开始,美国大律师的见证更说明了“重要”。熟悉南先生的人都知道,此前南先生一般只签一年合同。但他破例与我们签订了三年合同(以后一直延续三年一签)。在南先生生前,每一份出版合同,都是由南先生亲笔签署。为区别南先生以前在大陆出版的图书,更是考虑这次出版合作将是一个长期、稳定、多卷本的合作,南先生和出版方都认为应起一个系列丛书名。鉴于南先生的图书多半是讲述整理出来的,而当时南先生确实在太湖大学堂开堂讲课,黄书元社长建议以“太湖大学堂系列”作为丛书名,南怀瑾先生当即表示赞同。这便是东方出版社出版南怀瑾作品的开端。那一次的见面从下午两点多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多,我们都有点担心九十高龄的南师是否吃得消,但他一直精神矍铄,兴致勃勃,谈笑风生。连他跟前的人都惊讶地说,他现在极少这么陪客人了,他一定很高兴!第二天上午,他更是将我们引入他的书房,带我们观看他的藏书,有不少珍本,更有绝版孤本。但他说的最多的不是这个书有多珍贵,多难得,而是这本书多重要,多有价值,应该整理出来,多印一些,让更多的人看到,读到!从那一刻起,我便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南怀瑾被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践行者。

南先生毕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复兴、振兴和社会人心的改善,真真做到了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他始终秉持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坚定信念,虽历经烽火战乱,千辛万苦,不改其志,不变初心。不论是早年在台期间的授课,还是旅居海外期间的讲座,直至太湖大学堂的建立,他一直坚持以讲学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和要义,他的著作绝大部分也是根据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要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听得懂、搞明白,他采用了一种经史合参,出入百家,旁征博引,贯穿古今的讲述方法,语言表达通俗易懂,非常贴近生活,更兼具轻松诙谐,举重若轻,好听、易听,好读、易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和兴趣,也因此拥有巨大的“粉丝”团队,著述常销不衰。而在东方版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南先生特别提出纸张要微微泛黄,字体要大,行间距要疏朗,不要腰封等任何装饰,都是出于读者的角度考量。这些小细节,都让我心生感慨:这是一种多么务实的传播,这是一种多么贴地气的推广!他的立场总是站在受众的一边,尽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总谈教化人心,可是你连人心都不关心,不了解,何谈教化呢!

记得在我写出第二本书的“编者的话”后,南先生委托刘老师打电话问我是学什么的?我当时有点紧张,以为是不是自己水平有限,说了什么外行话,便如实回答是学中文的。不想,刘老师又转达了南先生的赞扬,并说要奖励我!不久,我接到南先生寄来的蚕丝棉被。这份暖人的褒奖我一直用到今天。2009年底我休产假,南先生委托专人前来探望。2011年,孩子快满两岁了,南先生专门和我谈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再三叮嘱我做为母亲,再忙也不能缺失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亲历亲为。我记得他对我感慨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往往是受过最良好教育的优秀父母,他们的孩子受不到最好的教育。为什么?因为父母都优秀,都忙于事业,孩子扔给保姆,扔给各种搞不清根底的教育机构。中国传统家庭中母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出类拔萃的人都是有个好母亲。

应该说,给南先生编书的这几年是我一生受益良多的好时光,不光在品读南师著述时看到“颜如玉”,发现“黄金屋”,更有幸得到耳提面命,亲身感受国学大家的人物风流和精神风采。常有人让我比较南怀瑾的作品和其他有关传统文化的著作有何高下,我一直不以为然。每一位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值得人敬佩,但每个人的思想理念、精神追求,尤其是生活际遇、生命历程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能也没必要作比较。如果要说南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的话,我觉得,数十年前李石曾先生赠他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做了再好不过的诠释。他带着对中华文化无比的自信心,行为上的文化自觉,坚定不移地接续、传播、复兴、弘扬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没有门户之见、派别之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贯穿在社会各个层面之中的文化,并全面检讨其得失。与经院学派大师们对传统典籍的考据、训诂和疏释不同,南先生更加注重义理的阐释和发挥,重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所起到的作用,无论是对政治、文化、教育,亦或是经济领域,都具有思想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性意义。

记得2012年7月社长和我最后一次拜访南师,他因肠胃不适略显憔悴,已不太出来见访客了。但因席间谈起要在大学堂设立一个编辑部,专门整理出版他的所有著述和他挑选出来的市场上已绝迹但非常有必要重版的古书时,老人一下来了精神,一直和我们谈到晚上十点,在我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去休息。临走还一再对社长说:要快啊!我读过的好多书现在已经没了,要抢救出来啊!这些书对今天是有大用处的啊!我永远记得他因兴奋而有些泛红的脸颊和言语间的殷切,我甚至看到他一丝不乱的白发根部开始变黑……我以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南先生过世后,基于相互信任,更基于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心愿,先生的法定继承人继续授权,并发表声明:南怀瑾先生著述简体字版权在大陆地区的专有出版权归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所有。文章千古事!我们可以继续先生的遗愿,重新整理校订新书旧作,为他的理想尽一点绵薄之力了!我开心、喜悦、伤感,怀念。              

兜兜转转,从2008年春初见南怀瑾先生,商讨出版其著述,到今天已蔚然成规模的48个品种90多本,10年时光已悄然流逝。期间多次有人建议我这个“当事人”说点什么,关于南怀瑾,关于南怀瑾的书。但我一直沉默着,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恭敬与尊重。南师一生低调,不事张扬,生前即反对任何形式的宣传;我们尊从先生意愿,一直以来只是默默出书,奉献读者大众。尽管如此,他和他的作品仍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即便在他仙逝后,这种热情依然不减,反而因时间更坚定了对他的崇敬和感激。我想这大概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他毕生坚持弘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魅力,而他穷其一生言传身教“重续中华文化断层”的精神和追求在今天尤显可贵。  

时间是可以用来缅怀的。今年是南师诞辰一百年,其著述整理出版已近尾声,作为东方出版社南怀瑾系列作品出版的主要执行人,我想借回忆怀念这位点亮无数人心灯的前行者,更表达一个后生晚辈对复兴民族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懈努力的大师的致敬!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