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信: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纪念南师怀瑾公百年诞辰
作者:王学信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学信先生,简介附后。本文源自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南怀瑾文教基金会,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临近南师百年诞辰,一天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窗外又纷纷扬扬,飘起了飞雪,蒙城的早春,仍是冰雪的世界。此刻,万籁俱寂,不知不觉,渐入梦乡。

 恍惚中,仿佛置身阆苑仙境,一处精美的亭台之上,四周秀峰奇出,云环雾绕。放眼望去,但见鲜花异卉之中,一飘然老者正向几名学子指点着仙草妙药,那熟悉的满头银发,慈蔼的笑容,月白色的衣衫,分明是南师怀瑾公!我急跑出亭台,向南师奔去,可赶到近前,南师与几名学子又飘然而逝,望着四周叠翠的山峦,泪花模糊了视线,南老师啊,你在哪里?蓦然,从梦中醒来,我知道,南师从未远离,他老人家始终在我心中......

于是,南师一生行迹遂联翩浮现于脑际,其于乱世中国,曲折坎坷,砥砺前行,舍弃名缰利锁,坚毅不拔,传承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殚精竭虑而不稍辍,每一思之则动容慨叹,比之古圣先贤似不为过矣。

我想起黄檗希运禅师与门弟子李忱(后为唐宣宗)的联句诗偈:“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此诗偈不也恰恰应在南师身上吗?

南师少时饱读诗书,精研文史,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继而苦练国术,冀扶危济困,报国图强。及至巴蜀,参禅悟道,悟后启修,赴峨嵋中峰,阅藏三年,终得大成。其后辗转多地,浮海赴台,乃至寓居美国华府,旋归香江,再转太湖之滨,六十余年,教化群生,诲人不倦,著述等身,犹如大海之波涛,日夜不息,振聋发聩,将中华古老智慧播向亿万学子的心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陪同白族诗人晓雪拜访傣族著名赞哈康朗英,聆听他的《流沙河之歌》。其中两句:“水想田想得心跳,田想水想得心焦。”令我铭记不忘。中华智慧之泉,奔涌着永远的生命力,但又亟待传承,而炎黄子孙又有对此的恒久渴求,南师六十余年躬行履践,正做着此项利益群生、泽被后人的辛勤劳作。

此时,我又想起南宋大儒朱熹的诗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联想南师的教化,恰似春风化雨,为无数学子展示儒学、佛学、道学的万紫千红及触目琳琅,由原本经典导入,渐入佳境,味其真髓。如此溯本求源,传承的是真知识、大智慧,学子亦由此站立于巨人之肩,志存高远,目光深邃,见地自不同凡响,南师之功德必将载入青史,铭刻古今。

不容忽视的是,南师在守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同时,秉承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重要理念,目光遍及中外古今,于台北首创东西精华协会,倡导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阴阳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未来世纪地球村的文明架构,从而达至和谐世界,造福全人类。南师这一悲悯众生的宏大愿景正向我们走近,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亲眼见证这一伟大时代的到来......

 《诗经·小雅》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仰望南师如高山般的道德情操,我们奋力攀登;沿着南师一生行迹的人间大道,我们努力追随。虽然我们难以企及南师的崇高境界,修为之路也有着巨大的差距,然而我们心中始终向往着,向着如此高远的目标,持之以恒,勉力前行。或许,这正是我们纪念老师百年诞辰的意义所在。

2018年3月15日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作者简介:王学信,一九四七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任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声报》社编委、总编室主任、副刊部主任,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编辑部主任。著有《南怀瑾诗话》、《春深诗酒醉中华》、《郭永琰楷书王学信绝句百首》等。作为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及知名文化学者,其各类文章、诗作见于海内外百种以上报刊媒体。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