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英淘:為了多數人的現代化

依託新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次歷史性的機會。中國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嗎?應該說,捨此我們別無出路!

 鄧英淘

 

緣於再版鄧英淘著《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2011年8~9月,我們在301醫院和鄧英淘進行了一系列訪談,根據筆記和錄音整理修改。所有標題、黑體加重和腳註,均為後來補充。本文節選其中有關西部調水的內容。

 

 

二、西部調水的關鍵技術環節

 

鄧英淘說起來又是偶然。我原來是給人拉線的。

 

97年看到郭開從雅魯藏布江調水的文章,覺得這個事情,無論成功與否,都很有意義,就寫了第一篇文章:〈再造一個中國  溯天運河簡介及其意義淺析〉。從標題可以看見,本來是呼籲社會關注,希望幫忙郭開的。南懷瑾老師看見文章了,認為很重要,找我。王岐山把我從廣東安排到香港,住在南老師家裡談了幾天,老人家答應贊助課題費。接著,我專門請郭開來家裡,談如何具體展開做這個課題,總得對出資人有個交待不是?所以,需要寫課題申請、項目建議書、分幾個階段完成等等。結果郭開嫌麻煩,不幹了。後來又通過李丹林介紹,我們去向錢正英、汪恕誠分別彙報,他們才是水利界泰斗和現職水利部長呀!如果這件事能發動起來,水利部當然成為重整河山的領軍隊伍。怎麼也沒想到,前後分別談了幾次,好話說盡,人家硬是沒有興趣。於是乎,下不來臺了。後來,王岐山和南老師在不同場合對我說:這件事對中國長遠太重大了,你來幹!呼悠半天的結果,從98年底,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幹了,也算是「逼上梁山」吧。

 

一開始,並沒有把調水和前一段思考的新發展方式直接聯繫起來,更多直接從資源角度考慮問題。我常說,中國是一個「偏癱鉅人」。搞社會學的人說這是個謎,我說這不是謎,是個常識,基本上沿著年均四百毫米以上降雨量,從北往南劃條線,從黑龍江的黑河斜下來到雲南的騰沖,東西兩塊國土面積大致相等,西部10%的人口和生產力,東部90%的人口和生產力;可是大部分水利、礦產資源全在西部。中國地大物博,半身不遂。國土面積近千萬平方公里,為什麼還說「人多地少」?錢正英講話:90%的人口和生產力集中在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平原,每年還要花費鉅大人力物力防洪排澇。向西北望去,新疆一「省」16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沿海14個省區的面積總和,而且不像青藏高原那麼高,大部分都是適於人類生存居住的平坦荒原,海拔、溫度、日照、礦產、石油天然氣,要什麼有什麼,棉花都要專門開發「去糖」技術!西北平原廣袤無垠,什麼都不缺,只缺水,中國實際上是「人多水少」。再看看真的水少嗎?中國水資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南。發達國家水資源利用普遍達到90%,我們始終10%左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等國際河流,每年流出六千億立方純淨水,毫無利用,等於白白浪費了十條黃河

 

中國地形,總體上說,西高東低,南高北低,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嘛。水往低處流,這是西部調水,很容易吸引人注意的地方。但是,繼續抬昇的喜馬拉雅山,地質變動的橫斷山脈,橫阻當中的巴顏克拉山脈,迫使西南的水往南、往東流,只剩一條黃河,大部分水到不了北方,尤其西北干旱地區。所以毛澤東當年長征路過長江黃河上游地區,喫飯、存活都是問題,就想到將來南水北調的事情。但是,跨越崇山峻嶺,調水談何容易?

 

 

王小強這就是我不同意你「逼上梁山」的說法。具體過程確實是先找郭開,後找錢正英、汪恕誠。換句話說,為了振興「偏癱鉅人」,只要有1%的可能,就值當付出250%的努力探索。二百五的愚公精神問題是,和你一起跑西部的時候,尤其清楚瞭解了水利部興建調水工程,動員大量人力、物力、時間,踏勘、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等嚴格的階段程序以後,我心裡一直犯嘀咕:咱們調研再仔細,眼見為實再可行,最後還得經過水文、地質、工程等各方面專家都上來,用各種儀器和科技手段,經過全面複雜的周密論證,才能知道究竟可行不可行。他們人不來,再大聲疾呼,畢竟不是咱的專業領域。你幾次瞪著眼強調:「關鍵技術環節一定要親自搞清楚!」我知道你說的是,為了三峽論證,毛澤東親自學地質,和林一山討論壩基岩層的故事。可老人家是慎重決策,君子臨事而懼;你鄧老漢是沒事找事,搞得再清楚,講話誰聽呀?

 

 

鄧英淘我相信,只要少數發達國家把持大部分油氣資源,這個國際大環境不改變,中華民族要想現代化,西部調水這件事,一定會有人做!我們農村插隊的時候,誰是經濟專業、政治專業、歷史專業?不懂可以學嘛。不是非上水利大學摳飭施工細節,在決策層面考慮問題,把握住關鍵性的技術環節,往往都是常識足以判斷的當然,這麼大動靜的事情,必須尊重科學。說到這兒,我要感謝許新宜,幫忙聯繫各地水利部門。他是崔鶴鳴的老朋友,論朋友,夠義氣。作為水利部調水局長,他當然不好亂講話。他一點不感冒郭開,卻多年幫助我們聯繫、安排,支持我們搞調研,而且和我們反復交流。我們每到一處,都找當地水利部門深入座談,由第一線的專家帶著去看河流、水庫、渠首、規劃壩址、調水口等等。有他們現場講解,書本地圖上座談討論的東西,一下全鮮活起來了。我還要感謝林一山,土八路打日本受傷,解放後幹了一輩子長江委員會主任,荊江大堤、丹江口、葛洲壩、三峽論證,「他負責的工程都取得了成功,在重大技術問題的決策沒有一次失誤的紀錄」。毛澤東叫他「長江王」。我讚他「大禹之後第一人」,比大禹更了不起!林老雖然雙目失明多年,主要山川河流過去全都親自跑過,地形地貌全在他腦海裡,他把河流當成有生命的東西,主張把黃河水沙「喝乾喫淨」我和林老連續七年時間,50多次訪談,對他來說,西部調水是毛澤東親自交待的任務,多年不停,反復論證,完全可行再我就是廣泛學習,看水利方面的書,向科學院陳傳友等專家請教,琢磨歷朝歷代的治水方略,等等……

 

 

王小強十幾年功夫下來,以你的聰明才智和理論聯繫實際,早超過一個水利專業的「屁挨著地」(PhD)了。你不光出了《林一山縱論治水興國》,而且經過說提綱、寫稿、讀稿、改稿、再讀稿、再改稿……,經過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專家分章審閱,主筆完成林老最後一本專著,在他96歲高齡逝世前一個月,摸到了有圖、有表、15萬字的林一山著《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後面還有你數學推理加圖表描述的兩個純理論附錄。兩代人相差40歲,如此這般撰寫頂尖學術,簡直戲劇性傳奇。縱觀歷史,聞所未聞。針對社會輿論諸多懷疑,建議你用常識語言,畫龍點睛,不要數學公式,高度凝練地說說,西部調水確實可行的幾個關鍵性技術環節?

 

 

鄧英淘「高度凝練地說」有三條。

 

一是超低廉價的風能提水郭開的「溯天運河」,很多水利專家不以為然。因為從雅魯藏布江北調兩千億立方水,橫貫橫斷山脈,修建一條幾乎全程自流的大運河,不說施工,首先取水,必須要有足夠高程。這馬上產生一個矛盾,雅江上游,越高的地方水越少。郭開的辦法是在水量足夠的地方建高壩,這一下,建壩修渠的工程難度,極大提高了。

 

提水,是降低工程所有難度的關鍵。問題是能源從哪裡來?道理很簡單,水利發電,提水耗能當然大於輸水出力,否則還用提水嗎?而那個荒山野嶺,什麼其他能源弄去了,加上人工管理,肯定得不償失,經濟上核算不過來。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多年,直到2007年,我們已經跑遍西部多年之後,一天搜集資料,忽然眼睛一亮,看到一則風電技術重大突破的報道,趕緊檢索、查閱、確認。這個技術突破,使我對西部調水的理解產生重大飛躍:風電提水!

 

如今,我國風電技術已經成熟,只待產業化。特別是垂直軸風力發電技術,360度、任何方向的風能都能充分利用,使風場利用率一下提昇了五倍!而且受力方向的改變,對材料和機械製造的應力要求根本不一樣了,造價大大降低。原來的風電設備投資要一萬元/千瓦,比火電的4~5千元/千瓦貴一倍多。有了垂直軸發電技術,風電單機成本能降一半,與火電成本差不多了。如果用來提水,設計好與風力特徵相適應的水泵,投資成本可能再下降一半,等於原來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如果再去掉與大電網併網、輸變電和人工管理的成本,又便宜一大塊!橫斷山脈,風谷林立2500千瓦的垂直軸發電機,一平方公里可以擺五臺左右。中國風電設備原來運行不能超過2400小時,現在延長到差不多四千小時,總負荷變動多大?中國人這項技術不得了,世界還沒有,是唯一的,外國人只能做到幾十千瓦。

 

風電提水這一招,敢稱「化腐朽為神奇」。風電俗稱「垃圾電」,負荷波動太大,從20~250%都可以運行,哪個電網也受不了,到底按哪個負荷來工作呀?前一段內蒙網癱瘓,就是風電鬧的,太不穩定了。所以一個大網,風電不能超過12%。用來提水卻完全沒有問題。風電機組不必須併網,可以分散就地發電,無非多裝幾臺水泵。假設風機功率是一個千瓦,0.2千瓦開始工作,2.5千瓦照樣工作。20%負荷時,一臺水泵啟動;如果風大了,電力上來了,另一臺水泵又啟動了。電力根本不用切入切出,沒有輸變電損失,幾乎100%即時利用,自然資源的利用強度前所未有!風大時電多多提水,風小時電少少提水。橫斷山脈到處峽谷大風,風電資源足夠,從而提水揚程可以足夠大,取水點可以下降到兩千米,再不用發愁能調多少水了。哪裡方便就在哪裡用風電逐級提水,過了分水嶺,可以自流了;自流產生的落差水頭,又能水力發電;找到地形建庫蓄水,即可為當地施工或生產生活,提供穩定水電。最直觀的可以用在陳傳友的「四江進兩湖」方案,風電提水到鄂陵湖和扎陵湖,然後自流輸水,那什麼勁頭!總之,風電參與西部調水,中國搞出了兆瓦級垂直軸風電,投入產業化生產,分散利用,無需變電、遠距離輸電和電網管理,每度電成本可能降到幾分錢。

 

用超低廉價風電提水,就近找地形、地質條件修建水庫,把垃圾電力轉變成為水利能源,等於廣義的抽水蓄能,這是一個核心的東西。而且,風電技術還在日新月異地發展,還有各種各樣的設想。有人設想用飛艇,上頭裝許多渦輪發電。有人試驗在兩山間架設高壓線式的鋼纜,上面一串風扇旋轉發電。還有人試驗一頭用風箏或氣球,把帶滿風扇的鋼纜拉上高空。在幾千米高空,風速從未停止過,風能是地面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風能的開發利用空間簡直無法想像,當量概念又不對頭了。根據同樣邏輯,甚至可以設想,將來風電直接與高用能產業相連,不進大電網,局域組網,解決好調峰,電解鋁之類高用能行業向西部風電、道路條件較好的地區集中。

 

二是超長隧洞和大型橋涵技術這一條不用多說,現在的技術發展極快。日本的盾構機,直徑做到十六、七米,我們國產化的也有13米,隧洞中間寬敞、漂亮,輸水更沒問題了。超長隧洞技術與風電提水相結合,可以利用山峰之間的埡口,哪個地方好就修隧洞,寧可提點水過去。由於有了就地供應的廉價風電,還可以盡量避開施工困難的地質條件。大型橋涵技術可以使兩山之間的渠道,不用沿著等高線繞來繞去,很長距離,施工維護都困難,直接跨過去。我們這些年大修高速公路、鐵路,這兩項技術發展極快,很多隧洞、跨江橋、跨谷橋、過江隧洞,長江隧洞都已經通車了。超長隧洞和大型橋涵,都可以做到抗震多少級。以前技術沒有達到這個水平,調水工程困難很多。現在有了,技術成熟,有把握了。

 

把這兩個關鍵性技術環節疊加、整合,就成為第三條:化整為零,多頭並進於是乎,可以把「大西線調水」這個「線」字去掉了這便是我現在說的「西部調水」。郭開的「溯天運河」設想全程70~80%明渠,調兩千億立方水,等於三、四條黃河,在地質複雜且不斷變化的橫斷山脈,蜿蜒數千公里,現在的技術確實很難想像。明渠過長有危險,地質不穩定,山中間總有斷裂帶,修建不容易,而且要一段接一段地進入下一條江,縱橫交錯,維護的風險性太大了。如果有了超低廉價的風能提水,加上超長隧洞和大型橋涵,整個調水工程,可以化整為零,分散開來,哪裡風大就建設風電站,哪裡有好地形、好地質就建庫,提水、蓄水,不用非建一座聳人聽聞的大壩,幾百億立方大水庫,讓人心裡捏把汗,向北輸水也不用集中在一條渠道,主幹明渠的長度可以大大縮短,水量可以大大減少,分解成許多中小水庫、中小運河,一截一段,地形、地質有利就集中修大壩、大運河,地形、地質不利就分散修小壩、小運河,有的直接聯繫,有的不直接聯繫,甚至跨江越河,多點(提水)多路、多向,分頭並進萬一哪裡真出了問題,不會顛覆全局,造成鉅大災難。

 

為什麼風電提水與超長隧洞、大型橋涵的結合,也算一條關鍵性技術環節呢?最大的好處是把一項難以企及的鉅大工程,分解成一系列現有技術完全有把握的中小工程,極大降低工程難度,極大降低事故風險,極大加快施工進度。建立多點、多向、多路的提水、輸水工程,風能、水能結合,做成一部分,受益一部分。整個西部調水,邊施工邊受益過去我們呼籲大西線調水時不我待,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那些荒無人煙的偏遠地方,由於長期沒有工程設想,從搜集水文資料開始,極其缺乏基礎工作。我們心急火燎,因為即便中央決策要幹,水利部門動作起來,全面展開踏勘、預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再經過三峽式的周密論證,真正開工,20~30年以後見了。今天,中國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眼看難以為繼,那時中國16~17億人口,新疆繼續增長的年輕勞動力盡往廣東打工、打架?如今,有了風電提水這個關鍵性技術環節,一下子,滿盤皆活了!

 

而且附帶出一個好處,減少國際紛爭。郭開的「溯天運河」一端出來,一說建高壩,大水庫,下游諸國肯定吵成一片,美國人篤定出手「主持公道」。現在,西部調水,不是畢其功於一役了,分解開來了,都是中小工程。當然,說中小工程,是相對郭開的「溯天運河」而言,其實可能個個都不小。但是,和現在進行的「小西線」一樣,或銜接,或交叉,或平行,上馬興建若干新的「小西線」,誰能說什麼?我先從雅礱江調水,從通天河、金沙江調水,從扎曲、昂曲調水,從那曲、玉曲、偉曲調水,從帕龍藏布、尼洋曲、拉薩河、年楚河調水,不算國際河流吧?即使最後直接從雅江取水,也不用修一個鉅大高壩,而是分散開來風水互濟,提引並重,哪裡有地形、地質條件就建庫,甚至不建庫,直接風電梯級提水,你管得著嗎?

 

總而言之,把握住這三個關鍵技術環節,西部調水一盤棋就好下了。立足這三項技術,我概括西部調水30個字:「高水北調,低水東調,風水互濟,提引並重,東西對進,調補兼籌」。「低水東調,調補兼籌」是鄧德仁方案,非常有價值。長江水調多了,影響下游,國內又該吵吵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畢竟是現在的經濟重心,影響太大了。地處西藏、雲南交界的「三江併流」,直線距離僅僅70公里,南高北低。怒江,我們到過丙中洛;瀾滄江、金沙江,我們到過德欽。根據鄧德仁多年調查研究,藏水中的「低水」可以東調,補充長江水系從上游拿走太多。「東西對進」說的是加快施工進程,崇山峻嶺,作業面限制條件很多,施工隊伍鋪展不開,可以頭尾兩端一起動手。總之,整個水資源調配,調水加補水,七七八八,五、六千億立方,調水一、二千億立方,至少幾十年時間,且有得幹呢!

 

 

王小強「風水互濟」是整個思路的綱,綱舉目張。中國人愛講風水,沒想到在這兒,讓你用活了。天大難題,遊刃有餘,隨心所欲不逾矩了!而且,整個西部調水,完全可以先易後難,先近後遠,積少成多在「三邊工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激勵各類相關技術進步,調動修路、運輸、後勤以及重型機械製造等等龐大的國內需求!

 

記得當初討論西部調水,投資鉅大,經常成為置疑的理由。現在咱大國崛起有錢了。美國金融海嘯,中國刺激經濟四萬億。用一萬億西部調水,不僅啟動內需,而且千秋功業。

 

 

鄧英淘是啊,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按照現在的標準,肯定屬於「三邊工程」,哺育成都平原兩千年,多少代人民。而且灌溉面積從解放初的兩百萬畝,擴展到一千三、四百萬畝,有可能擴展到兩千萬畝,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工程?說到底,核心就是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個關鍵技術環節,巧奪天工。大運河也是「三邊工程」,也不是一次性開工、竣工,哪裡亟需、哪裡好修,先解決一些局部問題,經過好幾個朝代,最後接通了,成就了貫穿中國南北的全局意義。長城也是「三邊工程」,戰國時匈奴崛起,各國修各國的,秦漢土夯,到明朝才修成今天的磚牆模樣。中華民族不會滅亡,就是靠這種精神,一個長城修了幾千年。從來沒有一個民族把一件事做這麼長時間,幾千年,不可思議,改朝換代,換了多少茬兒人,照樣接著幹,實際上都是逐次逼進,從最緊迫的眼前問題入手,逐步延伸、拓展,最終徹底改變整個全局圖景

 

 

 

摘自鄧英淘:《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大風出版社2012年

 

 

转载自"大风网站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