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注:2017年9月28-29日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活动,除二百几十位老同学、老朋友以及政府嘉宾参与外,特别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百个参会名额。为增加社会公众嘉宾此行的收获,主办方特别在9月28日下午设答问会,邀请宗性法师、宏忍法师、古国治先生,就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两方面,与参会者互动交流。今选录大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928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

 

主持人(崔德众):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

 

大家此次专程从各地赶来参加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作为大会的主持人,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那么作为明天大会的暖场活动,此刻我们在这里举办的是现场答疑专场。我们就身心修养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回答到场朋友的提问。希望通过我们的交流和讨论,能够促进对南师怀瑾先生学术的学习和领会。更希望新老朋友在三个半小时的活动中能各有收获和心得。

 

 

那么本次主办方邀请了三位答疑的老师,他们分别是宗性法师、宏忍法师以及古国治先生。宗性法师因为在另外的场地有法会相关活动,稍后才能赶到我们这个活动现场。首先在这里给大家答疑的是宏忍法师和古国治老师。有请两位,大家欢迎!

 

本次活动开始前,主办方在网上征集了一些问题,那么大家来到现场更希望面对面的交流和提问,如果大家有什么新的问题随时可以举手,我可以随机的选取朋友们的问题,然后由现场的嘉宾来回答,好不好? 

 

我首先介绍一下两位老师。宏忍法师,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是跟随南老师学习三十几年了,一直在身边做秘书工作,是幕后英雄。那么古老师,有一次我问,我说古大哥您跟老师是哪一年,你第一次见老师的时候?古老师:“1973年。”1973年我刚一岁,古老师在大学的时候就听南老师的课,四十几年啊。那么,在世的学生中,他们俩位的年纪还不算大的,很多人知道刘雨虹老师今年九十七岁了。因为老师弘法了七十年,他所教育的学生已经好几代了。那么,早期的学生,比如说老师在大陆期间的学生,很少能够找得到了。我们今天有幸请到两位学长,是南师在台湾时期的学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时间,三个小时说长很长,但是说回答问题又回答不了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踊跃地提问。

 

那么首先问问大家吧,大家谁有提问,可以举手,关于身心修养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

 

看来刚开始大家比较客气,比较害羞。那么我们就先按照大家在线下预先提的一些问题提问。

 

第一个问题,某先生提问说:“不管这个世界进步到什么时候,佛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功德和智慧的程度总是不一样的,因而等级的差别总是存在的,现在的世界希望用教育的公平追求财富和身份的平等,在我看来永远是不可能的。佛祖如何在未来的世界让人各安其命,各安其分呢?现在的教育在求生技能方面是普及了,但在心智方面的教育却感觉越来越远了。是不是在未来的世界,佛能够给世界创造一种给善恶发放等级文凭的教育,那样也许世界离战争和杀伐就远多了。”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那么两位答疑的老师,我也临时按照角色给他们分配一下这个工作量。这种和出世法和佛教有关的问题,先请宏忍法师来回答,谢谢。

 

 

宏忍法师:首先我要先说几句话,在座的各位有很多对佛学的造诣非常的深,对个人的修持也很有成就的。那么今天我个人的心情,是站在这里接受考试的。刚刚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我也在思考,也没有答案。但是,有两句话,我想可以先解答一下。南师的诗里面讲到“万物由来自不齐,南山高过北山低”,五个指头伸出来永远是参差不齐的,对不对?不可能在相上得到统一整齐,所谓性相,本性上是统一的,所谓如是性如是相。第二,佛陀与众生平等,不能主宰任何人,佛陀只是分享过来人的经验,他已经告诉世人身口意行为的因果,各人还要自觉自度,自己安身立命。如果这样去理解的话,我想这个就不存在问题。南师讲过,中国过去也有用“功过格”来使人们自我检点改善品行的。各个时代也有相应的善恶道德观念。我这样答复,古老师行吗?或者在座的有没有觉得有更好的答案帮助大家,我们一起讨论,好不好?

 

假如没有的话,那么今天在座大家全都拿到大会送给大家的一幅字,不晓得有没有人看,看了吗?会不会背?不背没关系,那么我就是当作供养大众,我用闽南语吟诗的方式来吟诵一下。因为刚讲到,万物其实原来都不齐的,不要在相上去追求平等,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样呢?南老师这一首诗“万古千秋事有愁,穷源一念没来由;此心归到真如海,不向江河作细流。”我们大家走在这条道上,修学与身心修养的这个道上,我想,都有这样的一个目标、一个追求。在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有时候遇到自己困惑不能解答的问题,这一首诗一吟,自己很多疑问就解决了。那么我现在吟诵一下,供养大家。

(宏忍师吟诵)

 

持人:非常感谢,宏忍师非常慈悲!这个唱诵法们,宏忍师是得了真传而且非常有修持的。南师在世的时候在很多场合或者平时讲课后,都会让她带领同学们或者是来的访客,一起来练习,一起来修行。今天大家有机会能跟宏忍师一起唱诵,的确是没想到,师父今天很慈悲。看看今天如果时间够的话,在活动最后能不能请宏忍师也教我们一些华严字母的唱诵,到时候再看。

 

下一个问题,有请宏忍法师回答,“修养方面,心中向往明心见性,了生脱死。可是值此时代‘大师’辈出,良莠难辨,除了南老师的遗作之外,不敢将身心别有托付。即便如此,非议南师者也每有耳闻。不屑者多,迷信者众,环顾周围,心中常常升起孤凄之感。生于斯世,该如何自处呢?

 

宏忍法师:我作为一个出家众,在几十年前,到南老师身边学习。我出家的因缘很好,我从十七岁开始学佛皈依,我的皈依师父是上忏下云法师。忏云法师在佛教界里面,是非常有名的大师。我十七岁跟他皈依,修持念佛法门,到二十几岁出家。我出家的寺庙在基隆,我的师公叫上道下源老和尚。当我有这个因缘,看到南师的《唯识与中观》,再后来看到《习禅录影》,那时候32岁,我就开始依止南师学习,到现在66岁,三十多年了。现在南师虽然离开我们,但是他的法宝都留在这世上。所以今天大会给大家准备一本《禅海蠡测》,这本书读的人不多,可能看到封面的人不少,但是能够坚持读下去的人不多的。那么在这里面,我个人的心境就是“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心境,今天有这个缘分,那么我也奉献给大家。

 

问:假若今生想脱轮回,了生死,那么我们在当下的社会中应该选择居士修,还是出家修? 

 

 

宏忍法师:我觉得问题的答案应该在你那里。你是想出家修还是在家修?不要问我们。这个其实没有定论。像我,我要是不出家,南老师一句话送给我:嫁人的话,非死即离。(众笑)那我要不要出家?当然出家了,不要去害人了嘛。但是你要是成家,这个责任该挑还是要挑,要承担的,该承担的要勇于承担,不能逃跑,对不对?既然你有这个因缘,那你就尽量成就它。这也是一种苦行,比出家要苦,成就要高。所以我对在座各位在家菩萨,我真的是恭敬礼拜,因为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太不容易了。

 

主持人:这个问题是某女士提的。她问,“日常生活中可修行,修行在家好还是出家好?”我插一句,因为我最近正在参与校对老师繁体版的书稿《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维摩诘居士是在家修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维摩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仪”,我们共勉。接着问题:“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可修行,而静坐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请问如何提高静坐的效果?从内在来讲是一念不生吗?外在是有修行高的人加持吗?是不是要有上师、活佛、师父加持,怎样避免走火入魔?那么第二个问题,《六祖坛经》市面上有几个版本,哪一个版本更贴近真实?无所住而生其心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呢?这几个问题先请宏忍法师回答一下,好不好?

 

宏忍法师:真是大问题。修行本来就在日常生活中,静坐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四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能够在静坐中提高效果?可想而知就在行、住、卧当中,也不离照顾这个心念。

 

今天下午也奉赠了各位一本南师讲的《心经修证圆通法门》。《心经》我在十几岁就开始有接触了。当时有一位法师叫斌宗法师,台湾人。他为了参研这个佛法,到大陆鼓山涌泉寺,后来教理学天台宗,回到台湾以后弘法。他注释了《心经》。那时候看这部经,真的觉得是佛法的一个入门,基本上把佛教的名相,把什么是心解释的很清楚。所以从那时候,我最受益的就是开头这一句——观自在菩萨。因为随时我们都不能自在,包括我现在坐在这里,面对着大众的这种威德,我也很难自在。但是,观自在菩萨给我这个加持,让我坐在这里,勉强可以自在,勉强可以面对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要随时念念正观。

 

《楞伽经》里面也教我们,唯心直进,自觉圣智。就这一念,心能够信得过就这么地观照它,自助才能得到他助。心念要能够念念在这一个正念上。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个“正”字,“正”上面是“一”,下面是“止”,止于一。佛经里面也讲到,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一个最基础的修养、修行方法。假如说我们能够念念在这正观上,魔从哪里生呢?魔也是从这一念生,这一念偏了才有魔,这一念系心一缘,唯心直进,在这一念上,魔无从得入,这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至于第二个问题《六祖坛经》的注解,我个人推荐丁福保先生的笺注,就是唐朝法海法师录的那本。丁福保是民国初年一位佛学大家,他编了《佛学大辞典》,我认为他这个注解还是比较好的。那么问到这个无所住而生其心,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缘起,即是性空,性空才能缘起。

 

佛种从缘起,成佛作祖,乃至下地狱,轮回六道,一切一切都是缘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看我们随哪一个缘起。随六度万行,在座很多行菩萨行,做一般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事情。像南师,感召了这么多人来纪念他。这是大菩萨行,这是成佛之行,这是一种缘起。

 

那么大家有时候难免面对着现世科技的进步,世间万象万物变化这么快,有时候自己也非常的迷茫,这时候会退却,也是一种缘起。

 

像苦、集、灭、道,佛说的四圣谛法,有时候会厌离,不想入世,那么就变成一个出离的缘起。

 

有时候想想,还照顾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自己尝到了法的甜头,想想还分享给她们,这也是一种缘起。

 

总而言之,重要看自己当下这一念心随什么缘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是缘起,就没有固定不变,本无所住,所以叫性空。好,报告完毕。

 

主持人:谢谢!好,那么稍后我们再给两个自由提问的机会。刚才谈《六祖坛经》,我想起书上一句引用《六祖坛经》的话说“无者无妄念,念者念真如”,说实话我还没找到这句话是哪一个版本上的,可见的确有很多版本。至于说哪个版本最接近真实,我印象中多年以前我问过南师一句话,我说某个东西是假的,老师当时回过头说:哦,你有这一种见解啊?你学佛有这种见解?我问你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好,这点我贡献给大家。那我们接下去,某先生提问,一,在纷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多种的角色,如何能找到真实的自我?第二个问题,如何平衡儿女眼中的孝顺和父母眼中的孝顺的差异点?好,请古老师回答。

 

古老师:这里讲到扮演多种角色如何找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西方传过来的概念,做真实的自我。另外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真实的自我,也等于说是找到真正的、真生命那个真我。所以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那么你的问题是扮演多重角色如何找到真实的自我?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回到中国文化中去解决。比如讲到多重角色的扮演,儒家的五伦就是多重角色的扮演。第一个是君臣关系,就是上级跟下级的关系;第二个是父(母)子(女)的关系;第三个夫妻的关系;第四个关系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第五个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个五伦的关系概括了我们人生中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必然的。那么你说如何找到真实的自我?中国传统文化《中庸》讲用“三达德”即“智、仁、勇”来贯穿这五种关系。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怎么样做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你能够做到诚意,诚意就是真实的自我。“诚意”里面的含义非常多,包括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等等。真正解释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在这里建议各位去看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跟《话说中庸》,好不好?你看这两本书,你就知道在这里面如何找到真实的自我。

 

当然另外一个真正的、真实的自我,佛家叫明心见性,道家叫修心炼性,儒家孟子叫尽心知性。也可以说心性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这个答案也可以在南怀瑾老师的著作去找。谢谢,简单回答到这里。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平衡儿女眼中的孝顺和父母眼中孝顺的差异。

 

古老师:如何平衡儿女眼中的孝顺跟父母眼中的孝顺,这两者必然存在着差异。在父母的立场来讲,所谓的孝顺不要忘了第二个字——顺,用佛家的语言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说的随顺众生。所以你怎么样做到随顺你的父母,就是很大的孝顺。但是一般的子女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当然儿女眼中的孝顺又会因为每个不同的人做法不同。这方面可以去看看《论语》,这里面有讲到怎么样是孝顺。孝顺不是只要提供吃的住的,而是怎么样在言行上去实现。所以《论语》里面讲孝顺最难是“色难”,你的表情态度,你的内心是怎么样,这是最重要的事情,简单回答如上。

 

问:有三句话是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请宏忍法师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解释一下。

 

宏忍法师:我献丑一下了,当然这也是义所当为,讲的不对就请在座的各位给我指导。“法身不痴即般若”,其实法身、般若和解脱这三者是没法分开的,佛菩萨为了我们这些迷茫的众生才分析了一下。其实我们体会一下,所谓不痴就是觉,就是到达了般若智慧的境界。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面对事物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着,这就是解脱。解脱了,当下清净就是法身。所以这三句话是轮着的,“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清净即法身”,第二句般若无著,看似起用的时候般若为先,用过后当下清净即是解脱,也是法身,三个一体。所以这三句不能单用一句,它是如轮一样在旋转的。

 

主持人:有位女士提问,她说本来以为孩子可以自己成长、学习的,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但现在来看问题很多,小孩沉迷网络,学习动力不足。我个人反思是自己本身对于家庭、社会有很多困惑,由此影响到了孩子的自我定位和生活学习状态。请问大德,家长应该有怎样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以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请古老师回答。

 

古老师: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两个小时甚至两天,这里只能简单回答一下。怎么样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简单来说,健康分两个,一是身体的健康,二是心理的健康。首先就身体的健康而言,现在很多孩子身体已经不健康了。因为学业的压力,睡眠不足等问题都存在。另一个就是心理的健康。有一本精神科医师写的书叫《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他说他碰到过各种精神病人,他发现所有精神问题的来源其实大都是家庭造成的,父母造成的。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精神科医生说的。所以你说怎么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就想到南老师在《21世纪初的前言后语》里面也讲了很多关于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很重要的是首先家长要重新再教育。

 

所谓的家长的教育,就是家长要懂得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你说怎么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简单说来我有以下看法,当然这也是根据南怀瑾先生的思想来总结的。

 

南先生说中国父母亲几千年来都有一个想法,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杰出,现在就变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南先生说这个思想是非常要不得的。所以第一就是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要非要他考上好学校,甚至上第一流的大学。现在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了好学校的目的就是出来之后找个好工作,南先生在他的书里经常批判这样的想法。过去也有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求升官,做了官之后发财,也就是升官发财。而过去真正的读书是志在圣贤,就是怎么样好好做一个人,怎么样学会做事。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其中一点就是怎么样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什么样叫做健康的人格呢?最近我看习主席对于教育的发言里面也提到了,他说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树人塑德的品德教育。这点确实要放在第一位,把人品道德放在第一位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思想。怎么样落实人品道德,这里面就也牵涉现代社会所说的怎么样让孩子有自信心。自信、自尊、自立、自强,这些都是养成人品道德的基本条件。

 

自信,假如我们对孩子有非常多的批评指责,总是找毛病,对这个不满意,对那个不满意。这样就没有办法建立孩子的自信,也没办法建立孩子的自尊。我们经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甚至在别的孩子面前骂自己的孩子,这其实都让孩子没有办法自信、自尊。前几天我看到网络上有一个成都的孩子跟校长在喊,在犟,很多人看到了吧?这孩子就跟校长吵着说要尊严。我觉得这孩子很可爱,所以你们看,任何人都是要尊严的,小孩子也要尊严,从这里就要开始注意,要给孩子尊严。

 

再说自立。现在的孩子受了太多的溺爱,过多的包办。什么事情都是父母亲或者爷爷奶奶帮他做好,养得很多孩子想吃一碗泡面都不会泡,这就是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没办法自立。

 

至于自强,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走向了抑郁症,那当然没有办法自强啊。自卑感一直非常的重,当然就强不起来。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再学习怎么样当好父母,学会怎么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怎么样给孩子尊重,学会在爱的过程当中怎么样不会有过多的溺爱。

 

当然也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去了解孩子。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父母和长辈可以给予适当的、正确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才会建立自信心。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书,其实面对现在或者未来,作为父母本身都需要再学习。这条路我也是不断的在学习,我看到我的很多学生都做的比较好。学习其实是永无止境的一条路,就像南先生所提倡的,活到老学到老。南怀瑾先生自己以身作则,在自己九十几岁的时候还天天看书。所以,让我们一起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谢谢。

 

主持人:接下来请允许我隆重介绍第三位答疑老师,上半场的活动因为皈依仪式没有到现场,他就是著名的宗性法师。我们都知道,宗性法师是成都文殊院方丈,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欢迎宗性法师!所以我们下半场的活动,多了一个意味,那就是,如果您提相关的问题请宗性法师回答的话,那么相当于在中国佛学院听课了,那么我们抓紧时间。

 

 

宗性法师:先声明一句,大的事儿别问,看《人民日报》就可以了。生活上的事,问居委会就可以帮你解决。了生死的事,我也没搞定。除了这些以外,其他的都还行。但是修行的事儿别问我,要问宏忍师。怎么把家庭搞好,问古老师,我都没经验。(众笑)

 

主持人:大家马上上了第一课——什么叫解脱。(众笑)

上午有人说,欠账总是要还的,但是宗性法师没欠账也得还账。某先生问,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本人接触到的一些出家师父说,若闻正法,不堕恶道,获得世世闻法修行的机会,当归依佛法僧三宝。那么据我所知,皈依三宝有一定的仪式,而我凡夫俗子,俗务缠身,一直未有机会参加皈依仪式。能否借此机会在宗性法师、宏忍法师座下进行三皈依?还是说,皈依三宝,外在的仪式,无非是增加内在的信心而已呢?首重心的皈依呢?一世随缘而遇,不必强求呢?这个问题我们请宗性法师一并为我们解答,法师请。

 

宗性法师:你问了四个问题,等于买一送三。其实你这个问题,你自己已经有答案,最后那句话已经把你前面问题的答案讲出来了。

 

某先生:就算是有答案,我需要您亲口说是,我就踏实了。

 

宗性法师:一般意义上来讲,觉得学佛要有个皈依。其实你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要有皈依的仪式,另外一面就是皈依的心要生起来。这两个要同时具足,你这个皈依学佛才能够真正的有力量。

 

我在这里给你讲个我原来听来的故事吧,大概40多年前吧,当然这事我没经历过,我也是听来的。成都的一位先生曾经告诉我,他们大概是在70年代皈依的。一般意义上来讲,这个时候皈依是不大可以想象的。那么他当时跟我讲呢,给他授皈依的老法师也没在庙里,那个时候也没庙子,都关上了。他就在青羊宫的八卦亭,也没有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拿着《毛主席语录》跟那念了三遍。可是从此以后一辈子他都认这个人是他的师父,他就认定他是皈依了佛法。

 

当然今天环境不同了,比如今天下午我们在老太庙做皈依。所以按佛教里头讲,要看不同的时空和条件,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你就去做那个环境可以做的事儿。所以刚才我讲,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不具备这个条件,但他用那样一个形式,他内在皈依的心生起来了,他也就具备这样一个身份了。但是你注意看,他后来皈依的心生起来,但他还是有那么一个外在的东西,启发他内在的东西。

 

所以我刚才上来第一句话就讲,这件事情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仪式的,一个是内在的,这两个东西是结合的。

 

所以我一直讲,我们经常有一句话叫“形式主义”,实际上我的说法呢,形式如果没有主义去充实的话,这个形式就仅仅只是形式。但是任何一个主义,要是没有形式的话,这个主义没法儿落地和扎根。所以我常常希望大家,形式和主义是可以统一的,这两者加在一块儿才比较完美。

 

所以刚才你的这个问题,皈依这件事儿,一般情况下讲,如果只是为了去追求一种仪式,如果内心的那种皈依心没有生起来,我觉得它的意义应该会打折扣。

 

所以今天在那边我也讲了,我也碰到过不同情况下到庙里去皈依的,这都是我见到过的。有些人拿了皈依证出来,我说,你很了不起啊,你都皈依了。他说我因为拿了这个本儿可以进有些庙不买票,你说他没皈依吗?他在那儿跪了两个小时,还磕了好多头。结果都是为了免个门票。

 

我还碰到过一种,我说,你挺不错啊,还懂得学佛皈依。他说,什么学佛不学佛,我搞不明白,别人劝我来的。我说,怎么劝你的呢?他说,皈依后将来脑袋不疼,肚子不疼。好像去磕了个头,领个本儿回来,他就可以不生病了。要是这样的话,医院的人可以跟我打架了——要是这么搞了,我们的医院就该倒闭了。

 

这些都是存在的现象。仪式都具备了,但是内在佛法的认识没有起来,皈依心没有生起来,实际上最后对佛法的认知不够,还更别说去实践佛法的精神,更谈不上。

 

所以刚才说,在有些特定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够有形式,首重皈依心这是一定的。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条件具备的话,我更提倡的是仪式和皈依心同时具备,这是最好的选择。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就是,今天刚刚皈依法师,成为您的弟子,您有什么期望?这是问到您这个活动的问题。还有下一个问题您也可以答:本人学习八年时间,主要有静坐和持诵《金刚经》,想请法师指点一下我今后还需要努力的方向,能否传授一个在家人可以一门深入的实修法门。

 

 

宗性法师:我在皈依的现场已经跟他们讲了,我就教他们两句话。这也是我对所有刚开始学佛人的期待,其它高的你办不到。其实老实讲,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解脱,这很是要命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对普通人常常讲,先把最基础的打牢,你连最基础的修房子的地基都不具备的话,上面那些东西更办不到。所以我对一般刚进来的人,我都是那两句话,这个话不是我的,我是捡来的。我有一年去一个庙里头参访,我看到庙子门口挂着这么一副对联,所以我也跟他们讲了,将来老太庙也挂这副对联,昨天晚上我已经请人写了,他们很快会刻好挂出来。这个对联是什么呢?“到庙来一定要诸恶莫作”,下联,“回家去更应该众善奉行”。

 

但是今天我看很多现象是反的。到庙里来,他干了坏事才来,已经晚了。但是我也鼓励,来总比不来好,他起码还有一个敬畏。不是说不欢迎他来,也欢迎他来。但更重要的是你如果到庙里来,首先你要做到诸恶莫作。你回家去干什么呢?回家去更应该众善奉行。

 

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听起来容易,你要真一辈子做到不容易。这就是那个有名的,当年白居易大居士,他去见鸟巢禅师的时候,他就请教什么是佛法啊?鸟巢禅师就回答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一听,这话多简单。当时鸟巢禅师就讲了,你别看这八个字,三岁孩童都能听得懂,但是八十老翁不一定做得到。所以你别看这么两句话,不容易的。

 

我们现代禅门有一位大德,就是高旻寺的,德林老,我去见他,他也是这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他有解释,诸恶莫作,只能说你不是个坏人,但是你不见得是好人;众善奉行,只能说你是个好人,但是你不能成为圣人。要做到第三句,自净其意,要超越这个善与恶你才能成为圣人。所以在圣人那个地方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如果还觉得哪个人好一点,喜欢一点,哪个人不好一点,讨厌一点,他还在前面那个境界,没到三阶段。所以一般我对初皈依入门的人,第三句话我也不讲,就是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一辈子能够坚持到底,我觉得起码,用今天的话讲,你的人生已经买好了保险,不会堕到三恶道里头去。所以今天我在那个现场就是给他们两句话,“到庙来一定要诸恶莫作,回家去更应该众善奉行。”

 

还有一个问题,说“本人学佛八年的时间”,那你很不简单,八年抗战都胜利了。“目前在坚持的学习,主要有静坐和持诵《金刚经》。”那就挺好嘛,有也有了,空也有了,空有不二那是中道。那你就努力按这个办法去做就行了,不要贪多。昨天有个人也问我,我就讲今天的人学习呀,总觉得我这个也要读完,那个也要读完。读完以后,这些没有跟自己发生关系,永远在书上,永远在佛菩萨那里,没有给你接通,这是不行的。其实真正讲,别说一部《金刚经》,要是你把《心经》那两百多个字搞明白,你这一辈子都够受用了。所以我讲,你读什么经看你自身受用程度,关键是你要把那个精神跟你内心接通,你自己要按那个精神来转换你内在的习气,能够转化你内心的坚冰,你才能够真正的有受用。所以你问有个什么法门,最重要的,你要学还要去做到。

 

主持人:这个问题,古老师您得回答,关于女子教育,关于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教给女孩哪些重要的思想认识,使女孩以后能够成为孟母一样的圣人之母。女孩有哪些经典是必读的?

 

古老师:每一个都是大问题,不是大问题,都是超大问题。家长应该给女孩哪些重要的思想认识?现在跟古代不一样了,所以你说现在给女孩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我个人觉得给女孩哪些重要的思想认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晓你这位妈妈是怎么当一个妈妈的。根据我的经验,孩子都跟父母亲学,你这个妈妈当得好,你这孩子一般是没问题的,问题是你怎么当一个好妈妈。

 

我曾经碰到一个孩子跟妈妈闹得很凶,然后他跟妈妈说,我最喜欢在家里吃你做的饭。现在的父母亲,能不能好好做一顿有爱心的饭给孩子吃,现在好像还变得蛮奢侈的,大概这个是生活中很普通的问题。还有一点,你当妈妈,在做家事的时侯,你怎么样培养孩子跟你一起做家事?这就是南老师经常提到的家庭教育。你在切菜的时候,让他一起来切菜,烧饭,煮饭,洗碗,这些让孩子跟着你一起做,这就是生活教育。不要小看孩子,你真教孩子洗碗的话,我发现我所看到的孩子都会把碗洗得很干净,而且孩子洗碗洗干净,孩子很有成就感。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不能去肯定的,去夸奖你的孩子说,哇,你洗得真干净,洗得真好,妈妈好开心,给他鼓励。你扫地的时候,做家事的时候,带着他一起做。

 

南老师也不断地讲,所谓的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所以要带着他做家事。

 

再来,夫妻相处的过程当中,你是不是经常用吼的方式,大声的方式,甚至很不礼貌的方式跟你的先生相处。假如你都是用吼的,对先生很不客气,甚至对孩子如此,孩子学得很快。所以你看孩子是怎么样子,父母亲就是怎么样。所以你的言行举止,你是不是要注意。最好的教育是身教,你怎么对待孩子的态度,你怎么跟你的爱人相处,这些孩子都在学习。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找到本心,认得自性,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只是学习心理学能够解决烦恼吗?”这个问题我当时就觉得应该留给宗性法师回答。宗性法师精通法相唯识学,我们可以听一下专业的佛学院课程,怎样解决我们现实的烦恼问题。有请法师。

 

宗性法师:这个问题我想把它倒过来说。最后那个问题:只是学习心理学能够解决烦恼吗?大概四、五年前,有一个精神医学这个学科的年会,他们请我做一次讲座,我说我也没有学过精神医学。后来他们就给我讲,说这次开年会的很多人是做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人,他们说发现有些人——当然这不是普遍——有些人在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时间长了,受心理问题的影响,他自己也有精神问题了。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可以短暂地解决你怎么去认识内心世界的问题,但它还不能彻底解觉怎么断烦恼的问题。

 

这就像今天很多人会去讨论,科学这么发达,都证明那么多问题了,佛教将来好像就不会有市场了。但我始终跟他们讲一条,科学的很多方法,可能使得认识问题上能够更加清晰,但是它永远不能够代替佛法断烦恼的修证方法。因为断烦恼这个修证的方法,不是靠我们今天逻辑推理,或者在实验室做几个实验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始终坚信,真的那个最后成就的境界,一定是通过智慧的力量来断除烦恼以后,才能够成功的境界,不是我们今天其他方法可以替代。

 

今天很多人会觉得,唯识学也有心理学的一些成分,甚至还有现象学的方法。所以很多人会把佛教的唯识学看成是佛教的心理学、佛教的现象学。当然,从当代作学问学术的方法来讲,做比较研究都不存在问题,但一定是不能划等号的,甚至我还不太提倡。为什么呢?越是往这个方向走,就把佛教越容易哲学化、学术化,这样反倒离佛教本身倡导的理念相去甚远。佛法里头尽管看起来有哲学、有思辨、有理论,但是这些所有的哲学、思辨、理论都有一个导向,是要把人往解脱的道路上指引的。因此这些东西都是工具,都是方法不是目的。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方法、工具当成了目标的话那你就错了。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佛法终归要用我们自身的一套办法去理解它,不要把它完全跟其他的学术划等号。去做学术研究的话,你会越搞越糊涂的。

 

比如我原来写过本关于《百法明门论》的理解,我就定了一个标题。这个标题怎么出来的,我借机会也可以给大家汇报一下。以前我看过别人也写过关于《百法明门论》的注解,但是前面一句话,对这本书的定义。既然叫《百法明门论》,很简单就是对一百个法相,名词概念,都有解说。所以我看到有人的解说里头第一句话就是,《百法明门论》是一本让我们学佛的小词典。我一听这个话,我就感觉跟我学习和理解有出入,因为在我看来,《百法明门论》里这一百个法,不是词典,好像哪个词不了解,我去查一下,我理解一下,不是这样。我的理解是什么呢?你看这一百个法里头,不管是色法、心法、心所法,这些东西都是谈的你自己,哪怕谈色声香味触,我们外面所对的这些世界,他也是跟你自己相关联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对《百法明门论》我自己加了一个题目叫《解密身心和世界入门》。这一百个法相,不是词典,也不是概念,这些东西恰恰就是讲的你自己的身心构造。

 

我常打个比方,比如你会开车吧,车坏了怎么办?你要送进修理厂,你自己弄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了解那个汽车的构造,你就不知道哪儿出了毛病,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送到汽车修理厂,他一看就知道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它甚至可以把汽车的结构全部给拆开,还能组装起来。为什么?他了解汽车的性能构造,他就能够办到。

 

所以我说,这一百个法相,恰恰就是讲你自己的身心和世界。所以我的说法是,你通过这一百个法相,了解你自己的身心构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来了解你的身心问题出在哪儿,你怎么解决你的身心世界的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让《百法明门论》不能够仅仅成为一个学术和词典,而真正是你去认识自己身心世界的一个入门的方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就一直提倡,唯识里头尽管有很多名相,有很多概念,但是这些名相和概念一定不仅仅是名相概念的解释,它一定是跟你的身心世界要联系在一块。你只有这样去学习,里面的智慧才能够成为你人生的智慧,才能真正解决你身心的问题。

 

所以我是不赞成把佛法里面的名相也好,概念也好,做过多的类比的解释或者哲学化的解释,而是要直指你的身心和世界,让你认识你的身心和世界,最后找到你身心世界的问题出在哪儿,能够有入手出,最后能够去改变你的身心和世界,这个才是学习佛法的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态度。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供各位参考。

主持人:那么请大家继续自由提问。

 

问:感谢主持人,感谢主办方提供一个很好的缘分让我来到这里。虽然看了南先生很多的书,但是第一次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近先生。我有一个小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问不该问。佛祖涅槃之时说过,以戒为师。又对文殊菩萨说过,我未曾说过一字。先生临终之前有什么嘱咐大家?谢谢!

 

宏忍法师: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主持人:南师在临走前的一段日子,宏忍师一直在身边照料南师的,我们再请一位参与照料的同学回答一下。牟炼,请你回答一下。

 

牟炼:就是宏忍师父说的,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宗性法师:你把这八字真言像六字真言这么去念,就管用了。

 

主持人:南老师的孩子南国熙先生夫妇,今天也来到我们现场,他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南国熙:我真的没有什么好补充的,宏忍师、牟炼都说完了。老师走之前给学生写了两个字,就是“平凡”。

 

问:各位老师好,我姓杨,最近几年看南老师的书,包括自己在身心上实验。现在有一个疑问就是,关于知性的“知”有这么一个疑问。我想问一下各位老师,我下面要说的这四个“知”是不是同一个?第一个就是知道自己在打呼噜时的那个“知”,和《大学》里面“知止而后有定”的“知”,还有《圆觉经》当中所说的“知幻即离”的这个“知”,还有一个就是“十六特胜”里面的“知息入,知息出”的这个“知”。这四个“知”是不同一个?它们和佛法中“觉性”的“觉”,“知”跟“觉”有什么关系?我就想问一下这个问题,谢谢各位老师。

 

古老师:四个。一个是知道打呼噜,第二个是“知止而后有定”的“知”,还有《圆觉经》中“知幻即离”的“知”,第四个是“知息入,知息出”的“知”。是不是同一个?你认为呢?

 

答:我认为是一样的。

 

古老师:那就好嘛。

 

答:我的体会,似乎是同一个。但是在理上,在知见上,我不太确定。所以这次是抱着这个问题来请教各位老师。

 

古老师:你不确定的是什么?

 

答:我不确定的是,有时有,就好像这个“知”它有时在,但是有时就好像不在。

 

古老师:有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答:是,在自己的身心体会上,有时就很清明,但是有时就是没有,它不在的感觉。

 

古老师:这个“知”,南老师在书上讲了很多。也提到过,“知”是重点,“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讲到知性。南老师在《南怀瑾与彼得·圣吉》这本书里面也提到,我讲话你听到了吧?这个是知性在听到,对吧?然后他也听到了,去体会这个“知”,我们讲话的这个声音有生灭,对吧?甚至你知道自己动念头,对吧?念头有生灭,对吧?然后知性这个“知”有没有生灭?这是一个重点。你刚才讲到,你会有不知的时候,好像你这个知性就灭掉了,就没了。这里的问题是,这个“知”有体用的问题。你说会有不知的时候,比如我们睡觉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知了。甚至你胡思乱想的时候,你就不知息入知息出。你这个时候的“知”应该讲的是“知”的用。你真正要体会的话,怎么样去体会南老师在书上讲,能知之心。这个能知,这个体是什么。这个是重点,去体会那个能知之心。怎么样去体会这个“知”?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面你也可以去参照《楞严经》里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甚至也可以看到参照《楞严经》里面,波斯匿王三岁的时候去看恒河,那个看,那个知,那个见。到老的时候,那个知,那个见,有没有变?在这里面去参究,这是我提供您的意见,仅供参考。

 

问: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有一个问题想向宏忍师请教一下。南老师所说的“法智忍”的这个忍,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情绪特别烦躁,或者一些困惑的时候,怎么忍得过?怎么忍?好,谢谢。

 

主持人:所以让“宏忍”法师回答。

 

 

宏忍法师:真把我考倒了(笑)。不过我自己的经验,这个忍字,确实是心上一把刀,真不好过。不过这个忍还是有方法的,一个是你认可他了,一个是你不动念。怎么叫认可?你跟它合一了,因势利导,不是对抗的,既来之则安之。有些事情的处理,我们平常的习惯老是对立的,包括对孩子,对家人,那就很烦恼。今天送给你们的偈子(万古千秋事有愁,穷源一念没来由……),你们把它背起来确实有用,就启发你法智忍,发现穷源一念没来由的,就放下烦恼了,不动念了。另一个认可,对这件事情你觉得义所当为,应该做的,你就去做,尽力而为,没有别的想头,自然就过去了。时间它是在迁流的,好事坏事他都会迁流过去,很多事情它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问:我接着刚才的“知”字,我一定要问一下,因为这是我十多年以来的一个疑问。我想请大和尚和宏忍师回答。唐君毅先生在34岁那年,有一天他认为他开悟了。我在读学生书局那本书的时候,他晚年的时候有一次他打了麻药,他就啥都不知道了,从此他就怀疑他那个开悟是假的。我就想问一下,如果开悟以后打了麻药就不知道了,好像这个开悟的就抵不住麻药。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宗性大和尚和宏忍师。但你们不能说,等你开悟后打麻药再试一下,不能这么回答。你们怎么认为唐君毅先生提的这个问题?谢谢。

 

宗性法师:唐君毅先生开悟了,谁说的?谁讲的?

 

答:他34岁那年他就认为他已经开悟了。

 

宗性法师:那你去问他呀,你问我干嘛呀。我没有说他开悟了,他说他开悟了,你也信啊?

 

答: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他真开悟了,打麻药应该还知道。

 

宗性法师:我跟你讲,有一句诗,“见与不见,它都在那里。”真正的本事是知与不知它都在那里。

 

主持人:宏忍师用无声来回答了。想起一个佛经上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在路边打坐,下座后,别人跟他讲,刚才有车队走过,他不知道,他并没有打麻药哦。这个故事你怎么理解呢?当然佛陀与唐先生境界不同。好,我们把时间交给其他人。

 

问:我想问尊敬的古老师,我们家的女孩子们特别不听话,该如何来教育?谢谢。

 

古老师:你的女孩不听话,你想把她教育听话,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你是用什么方式教育她的?

 

答:我是尽量让她认可我,在刚开始我会有点打骂她,或者说是非理性的教育。到了后面我就有点像宏忍法师说那样,逐渐转变我对她的认识,想做到和她想法的统一。但是我,包括我的妻子、孩子都不是特别认可这样的效果。所以还是想请古老师指教下。

 

古老师:您的孩子几岁?

 

答:12岁。

 

古老师:12岁开始不听话了,没错吧。现在问题来了,您要孩子什么都听你的,是不是这样的?

 

答:女孩子,最好是听话点,做个乖乖女。

 

古老师:就是要做一个好女孩,一切都听你的,对不对?

 

答:也不是一切都听,至少别老是出错,别老让人担心,犯一些不该犯的问题。

 

古老师:什么叫犯一些不该犯的问题?什么叫做老出错?

 

答:比如说她经常晚归,或者说学习不好,家里的事情都不愿意做,还有就是老师经常打电话给我们等等。

 

古老师:问题还挺多的。我认为孩子有问题是很正常的,只要人活着都会有问题。我再问你,你自己觉得自己有没有问题?

 

答:有。

 

古老师:对嘛,有问题是很正常的。第二,你说孩子老犯错,我再请问你,你自己犯不犯错?

 

答:会犯错,但是尽量避免,我们成人毕竟会理性一点,谨言慎行。

 

古老师:即使谨言慎行,还是会犯错。我们大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小孩子。让她犯犯错有什么不好呢?人都是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进步,在错误中成长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所以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答:其实本质上不是错误,这只是一个果。我认为造成果的因就是她的思想、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问题。

 

古老师:她的思想跟您不一样,请问您的爱人思想跟您的一样不一样?

 

答:不一样。

 

古老师:您的思想跟您老爸的思想也不一样,那您为什么要求您女儿的思想非要跟您一样?这是不合理的要求。假如一个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请问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假如她完全没有主见,一切都听你的,以后她出去还怎么做事情?请问真正的一个人才是不是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答:其实我真正的问题是,她马上就十二岁了,生活习惯和品格应该得有一个很好的树立了,至少三观要树立起来。但是现在小孩身体都很早熟,可是思想又非常成问题。

 

古老师:您孩子现在有没有早恋?

 

答:没有。

 

古老师: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对异性必然有好感。假如你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对异性没有好感,对同性有好感,你紧张不紧张?正常人进入青春期一定有好感,说老实话,我们自己在青春期的时候,对异性有没有好感?各位有没有?(有)对嘛,这是正常的。

 

问:我也问一个和女性相关的问题。我的爱人有时候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比如今天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的妈妈知道了,回头孩子如果问他妈妈我的英语作业在哪?孩子的妈妈就会在这样的条件下起一个很大的情绪骂孩子。

 

古老师:孩子的妈妈为什么有情绪?因为孩子成绩不好?

 

答: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有情绪。比如那天下午孩子上课的时候,需要一个英语老师交代的东西,然后孩子找不到在哪,就问妈妈。妈妈就突然爆发了,然后吵得很厉害,我在旁边也不敢吱声。

 

古老师:你提这个问题想要问的是什么?

 

答:我想问的是如何帮助孩子的妈妈,尽快从坏情绪里面出来。

 

古老师:如何帮助你的爱人从坏情绪里面出来,然后更进一步让她没有坏情绪。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怎样从坏情绪里面出来?第二是怎么样让她没有坏情绪?

 

答:是这样。因为她坏情绪的持续时间已经有好多年了。当然,现在她的坏情绪时间相比以前也在变短,而且她的觉察能力也在提高。有一次我观察到她和孩子之间,从发生坏情绪到坏情绪过去,直到最后和好的这样一个过程,我还是感觉很欣慰的。

 

古老师:那不是很好吗?

 

答:但是我想能更好一点。

 

古老师:你要知足啊。她会不会把脾气发在你身上?

 

答:会。以前我受不了,现在没事。之前听您课的时候自己还在痛苦中,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

 

古老师:没问题就好,多当点受气包吧。

 

答:那您要这样交代我就认了。

 

古老师:能够认是很了不起的事。

 

答:十来年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和老婆有了一次比较严重冲突,儿子突然跟我说,爸爸我头疼。我当时就对孩子说,爸爸不吵了。所以我确实觉得孩子的感受很重要。

 

宗性法师:你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一个好父亲,有担当精神。

 

答:我没有办法呀。

 

宗性法师:没有办法也是一个办法。

 

答:怎么样让老婆能够更快从坏情绪中出来?

 

古老师:是你快点从坏情绪中出来,还是让你老婆快点出来?

 

答:她现在已经好太多了。

 

古老师:她有进步就好,不要要求那么多。而且她有进步,你就要不断地去欣赏、赞赏,她进步的速度就会加快。要不断说,哎呀老婆你这次又进步了,坏情绪的时间又缩短了,我好喜欢你。

 

问:各位老师好,《六祖坛经》里六祖悟道之后有个偈子,“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我想就此请老师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我们的自性?

 

主持人:两位法师在以不言而说,就是这样清净的自性。

 

问:还是不大理解。

 

宗性法师:因为自性不是拿来解释的。你刚才提的问题是让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自性清净”。我的回答是,“自性清净”不是用来解释的。

 

问:老师好,我有两个问题。首先,很多人在读了南老师的书后都会产生修行的想法,南老师也一直在强调学佛要先学做人。但问题是很多人没钱,我们都知道法、财、侣、地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人没钱,可是学很多东西都需要报名,需要金钱的付出。所以我想问没钱的人该如何去修行?是不是没钱就一定要先去赚钱,然后有了因缘才能修行?

 

宗性法师: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因为我们三个今天都没收钱。

 

问:但是具体的比如一些法门的学习都需要一些花费。

 

宗性法师:有钱就存起来,把家庭搞好,不要交给我,我也帮你处理不了。听明白没有?

 

答:似懂非懂。

 

宗性法师:这多简单啊,凡是哪个地方学习天天要交钱的,你小心点不要上当。我们这儿今天谁也没让你交钱。你现在不是个大老板吧?

 

答:不是的,很普通。

 

宗性法师:对,也就是说你现在还是工薪阶层,所以你的第一要务就应该是负好责任,把父母赡养好,把家庭经营好,然后再说其他的事儿。

 

问: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做文化事业的人的初发心是好的,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文化事业也必须借助财力的推广,如果没钱的话这些事情就难以在这个世界推行,所以如何看待他发心和金钱的关系? 

 

宗性法师:当然,这个世界上有句话叫“钱不是万能,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要去做文化传播的事业确实需要有基础。就像过去出去打仗,都是兵马未行,粮草先行。而且今天社会的大环境又比较复杂,有时候一提倡文化事业,附带着各种各样的现象都会出现。我知道有些人发心要做文化传播的事业,同时也想要有一定的报酬。但我知道那是为了更好地去做传播的事业,这样并没什么不好。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坚持你那份发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你刚才提的问题其实很多朋友都有共鸣。在家人想学佛,可是又得忙着赚钱,该怎么办呢?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你要这样想,赚钱确实是需要的,但问题是赚完钱之后其他的时间你用来做什么了。

 

问:我想请问几位老师,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比如我今天在这听几位老师大德答疑解惑,就是加强我自己的修行。但是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我就不能关手机,而且必须二十四小时开机,结果今天下午就来了十几个电话。昨天我没来听课就一个电话都没有,今天在这听课一下午就来了十几个电话。所以觉得这是我的障碍,我想问怎样才能克服我的障碍,加强我的修行?谢谢。

 

宗性法师:这很简单,如果有急事你就去接电话。我们讲的,你可以不用听。

 

主持人:还是那句话,您忙完了之后的时间干什么去了?时间关系,我们请宗性法师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对大家都有好处。有一位先生提了关于因果的问题。他问在一期生命之中,过去的因对今生的决定度有多少?今生能改变多少?改变是否也是有因的,今生所有的一切是不是已经定型的?我想他应该是想问改变是否也是事先被确定的?它如果也有因,那么好像这辈子不管改变不改变,都是事先预定的?

 

宗性法师:我们一般人对因果的观念都容易从宗教上来理解,把它神秘化。我个人觉得,其实对因果的理解不必要太宗教化。因为因果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跟宗教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你提到过去的因对今生的决定度有多少?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我们能截然地分出三七开或者四六开来。总体来讲,这个问题里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觉得一切东西好像都有定数。实际上,如果你觉得有定数,那就不符合佛陀的精神了。佛陀讲一切都在无常变化当中,一切皆有可能。

 

因果看起来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偶然,一个是必然。但是这个偶然它背后有没有必然?有的。而你看起来的那个必然,实际上也是偶然的因素。所以我想大家不要把它绝对化,总觉得任何事情都可以往过去生上面靠。我常常碰到很多人,包括修行的人,经常都说哎呀,我这辈子恐怕不行了。你问他原因,他就说肯定是我上辈子造的因太多,所以这辈子障碍多,还是等到下辈子再说吧。可是下辈子你会到哪儿还不一定呢。

 

所以我觉得,因果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愿力。不管是做事也好,还是学佛也好,最重要的是你的愿力,是发愿的愿,不是抱怨的怨。你的愿力有多大,你坚持的就有多少,你内心的力量就有多少,你就能改变多少。所以你有一分愿力,坚持一分,你就能改变一分;而如果你有十分愿力,十分努力,你就能够改变十分。南先生自峨眉山发愿以来,经历了70年,都还一直坚守着。峨眉是什么地方?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的愿是什么?是十大愿。而且这十大愿的每一个愿中间都有那么几句话,“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同时每个愿里也都有“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力无有穷尽”。现在有一句话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普贤菩萨把重要的事情说了十遍,岂止三遍,可是你听不进去,那就没办法。

 

所以我认为因果的问题,还有能够改变几分的问题,我个人的体会是得看你每天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的愿力。你能坚持几分,你就一定能够改变几分,最后你也就能够成就几分,收获几分,谢谢。

 

主持人:一下午一转眼就过了。本来我想准备最后做一个总结发言,但现在我改了主意,我想请三位老师针对今天的答疑活动,每人送大家一句话。

 

古老师:刚才回答问题已经够痛苦了,主持人还再来加一个痛苦。(笑)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痛苦,希望大家通过闻思修慧来减轻自己的痛苦,祝大家生活愉快!

 

宗性法师:八个字——开心学佛,快乐生活。

 

宏忍法师:刚刚大和尚提到发愿,那我就带大家发个愿——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阿弥陀佛!

 

主持人:好,最后我们向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今天的答疑活动到此结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