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常提到“封建”,究竟何为封建?中西方“封建”是一回事吗?我们摘编南怀瑾先生著述中相关内容,供读者研究,标题为编者所加。
此封建非彼封建(七)
南怀瑾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我们初读这一句,很容易理解为重视侨民或侨务。事实上,读经必须读史,就是古人所谓的“六经皆史也”。所以我们要了解,在春秋的时代,以周朝天子为中心,在中央政府所领导诸侯联邦的封建体制之下,整个中国正处在地大物博、人口不过几千万的阶段。那时开发资源,以及政治势力的动力,最重要的是人力和人才。因此,春秋战国诸侯之间,都是以招徕人才和人力为首务。正如《大学》所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都是说明土地、人民、财富三者的结合,才是一个邦国政权稳固的基础。所以领导国家者,必须怀柔四方来归的远人,才能建国富国而治国。
同时更要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知识分子的士大夫们,怀才抱负,各自谋求出路,往来于诸侯邦国之间,出谋划策,推销自己,甚为普遍。当时就有“楚材晋用”的千古名言,也是一个历史事实。如西秦的崛起,所用的名相,百里奚、蹇叔、范雎、商鞅、张仪,乃至秦始皇时代的李斯,都不是秦国本土出生的人才。但秦国的诸王,都能做到“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因此而能崛起边陲,终于统一了中国。
再如战国末期的齐国,因为工商业的发达,在诸侯国际间国富民强,号令东方,所以在齐宣王的时代,各国的知识分子人才,各家各派的学者专家,都集中在齐国的首都临淄。大儒如孟子、荀子,阴阳家如邹衍,乃至道家的方士们,统统都在齐国的临淄求出路,谋发展。这便是“柔远人则四方归之”的作用。
二十世纪的美国,因为移民政策,不期而遇地符合了“柔远人”的原则,所以能吸收各国一流优秀的科技人才归于己用,也节省了本国培养人才的经费,终于能在科技文明上傲视全球。这便是“柔远人则四方归之”的成果,实在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对于我们自己的未来,将何以自处,怎样才能使人才不外流,或进一步而怀柔容纳远方来归的人才,都属于重要课题。至于保护本国侨民,以及关怀外侨的政策,当然也包括在内,不必细说。
——《话说中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