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这是“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一节的补充。所谓“继绝世,举废国”,以及“治乱持危”的理念,就是中国文化中对国际和平共存的传统信念。从西(公)元前二三五七年唐尧以前开始,已达四五千年不变。如果要正确研究,必须从《尚书·尧典》和《春秋·公羊传》、《论语·尧曰篇》等资料来说明,才较明白。但在上古史上,真能实施这个政治理念的,唯有周朝建国之初实行分封诸侯、“兴灭继绝”的作为,最为明显。
例如《尚书》首篇《虞书·尧典》,记载唐尧的王道政治所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论语·尧曰篇》则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春秋·公羊传》僖公十七年,记载齐桓公的霸业,也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云云,这都是说明“兴灭继绝”、“治乱持危”,是中国传统文化王道或霸道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并不是像秦汉后那些假借仁义实行家天下帝王的霸业那样,是以诛灭九族、赶尽杀绝为能事的。
在东西方人类历史上,最明显的史实,是周朝的建国,领导固有的八百诸侯革命,推翻了殷纣危乱的政权,重新分配诸侯的治地,组成一千多国的联邦政体。诸侯则各自为政,分治其国,只是拱奉周朝为中央政府的共主。但中央共主周朝的治地,也不过是“邦畿千里”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治地,大的不过百里,小的不过数十里,这就是周制“治乱持危”以后的约略情况。而历史记载,周初“大封建诸侯于天下”的事,则是:“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子武庚为殷侯,使管叔、蔡叔、霍叔监殷”。
其中所谓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在周朝以前的历史上,都是先朝,但周却秉着“兴灭继绝”的政治伦理道德,重新找出这些先朝的后代,加以封建为诸侯。有些诸侯,一直随周朝七百余年而并存,最后统一于秦政。因此在《中庸》下篇,便特别提出孔子的政治哲学理念,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意思。
从人类历史的观点来讲,这种“兴灭继绝”、“治乱持危”的政治理念和事实,如果仔细去检读埃及、希腊、印度的上古历史文化,绝对没有出现过像《中庸》这种高尚的人文思想理念。他们的历史,只有以强权征服邻邦,认为强权就是公理。至于后世国际的帝国主义思想,则是以强占邻国主权、奴役落后地区人民为理所当然的事。到了现代,国际上自夸是自由、民主、人权的文明国家,却强行瓜分其他国家,或东西划界,或南北划线,藉此攫取别人的资源财货为己用,而以国际霸主自居,并不明了真正的王霸之道,甚为可叹。
中国从秦汉以后,历代家天下的帝王制度,如唐、宋、元、明、清,朝代政体变革虽各有异同,但都遵守传统儒家之教,对待周边的藩属国,如朝鲜、琉球、越南、缅甸、泰国,甚之日本等,仍然秉承“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的精神传统。当这些藩属国家有内乱时,也只是因应他们的恳求,不得已而派兵弭乱,等到平定以后,便班师回朝,从来不留驻重兵,更不会占据邻邦的土地或资源财富,只不过要他们定期来朝进贡而已。但对来朝进贡的国家,仍然是依照“厚往而薄来”的古训,做的是赔本生意,回送他们的礼品,远超过他们的贡品。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认为这样才是处理国际而“怀诸侯”的美德,这也是历史上无可否认的事实。希望后之来者,必须要有鉴古知今的学识,才能对待将来啊!